发挥“三场一院”核心作用 提高现代畜牧业人才培养水平


发布时间:2010-12-15 浏览量:
   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  汪小丽  
      我校是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有83年办学历史,占地1018亩,开设专业24个,在校生3100 人。畜牧兽医专业持续开设57年,培养了4000多名专业人才。近年来,我校坚持面向“三农”,紧紧围绕榆林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三场一院”核心作用,加快推进教学改革,大大提升了畜牧兽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了畜牧产业发展。
      一、服务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1.把握畜牧产业发展需求。榆林市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也是陕西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2009年,全市畜禽饲养规模达1800万头(只),仅羊子饲养量占全省5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1%,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占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41%。“十一五”期间,榆林市强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基地建设,畜种结构、畜群结构、布局结构不断调整,养殖方式从传统农户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转变,产业链前后延伸,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二五”末,榆林市畜禽养殖规模将达到2600万头(只),规模以上养殖场(户)由目前13万户增加到20万户,所需技能型人才将由4000多人增加到8000多人,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2005年,我校确定了畜牧兽医专业6大人才培养方向:一是培养掌握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的生产者;二是培养具有现代畜牧业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的管理者;三是培养能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畜牧业生产新技术的指导与推广者;四是培养具有畜禽营养知识,掌握一定营销策略和技巧的饲料生产营销者;五是培养具有从事兽医工作必备的基本知识,掌握当地主要养殖动物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兽医工作者;六是培养掌握畜禽常见病实验室诊断方法和畜禽产品常见残留测定方法的检疫检验工作者。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在畜牧行业、企业的参与指导下,我校细化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制订了新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搭建以“三场一院”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技能型人才,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我校建立了“实验教学—校内实训(三场一院)—顶岗实习—技能鉴定”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是畜牧兽医专业19个实验室;核心是“三场一院” (即:现代化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和兽医院)。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体制机制,由专业教师领办,着力开发“三场一院”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的综合功能,使“三场一院”成为农—科—教相结合的载体,教—学—做一体化的平台。我们以榆林市宏达种猪场等36家单位和企业作为我校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执行校外顶岗实习制度,为学生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校内设有特有工种“农业—252号”职业技能鉴定分站,开展7个工种的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使学生全部达到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水平,毕业生持双证或多证上岗。
      2.充分发挥“三场一院”服务教学的功能。2005年起,学校着力改造提升“三场一院”的功能,使之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养猪场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场内现有杜洛克种公猪3头,长大种母猪90头,开展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年向社会提供商品猪近2000头。学生参与养猪场的饲养与管理,学到了猪病防治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同时,在校学生每年坚持为农服务,开展养殖技术咨询活动,参与全市县乡春、秋义务防疫。
      ——养牛场现有中国荷斯坦奶牛90头,采用性别控制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母牛犊出生率达到92%。一头奶牛一个产奶期产奶8吨左右。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掌握了奶牛饲养管理技术和牛病诊治技术。牧08级学生贾顺发在二年级期间,榆阳区芹河乡纪小滩村养殖大户孙奎奎家的50头肉牛发生了传染性胸膜肺炎,在当地两名兽医先后多日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贾顺发自告奋勇独立治愈牛病,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
      ——养鸡场现有罗曼蛋鸡5000只,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与药物控制进行无抗蛋生产,每年向社会提供商品蛋14万斤。开展肉、蛋鸡杂交试验,2005年以来累计生产销售“肉杂鸡苗”200万羽。在养鸡场,学生学到了鸡场饲养管理及鸡病的防治技术。牧06级学生訾永红、孔凡涛等12人在上学期间和毕业后一直有尝承包神木县中鸡、尔林兔、大保当、锦界、高家堡、解家堡等6乡镇的鸡场饲养指导与防疫工作。
      ——兽医院依托专业人才优势,对周边农村提供兽医服务。2009年,利用省“民生八大工程”项目资金,添置了兽用B超等先进治疗设备,现成为集防疫、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兽医院。学生在兽医院综合实践,基本掌握了畜禽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技术。
      3.“三场一院”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我校“三场一院”不仅对畜牧业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而且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第一,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通过 “三场一院”可置身于畜牧业生产的真实环境,激发了求知欲望,增添了学习动力。第二,利用“三场一院”为教学服务的良好机制,十分便利地开展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改革实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三,利用“三场一院”的方便条件开展工学结合。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其分为养殖和兽医两个组,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校三年全程参与养殖场的生产管理,学校根据劳动情况给予报酬,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总结“三场一院”的实践经验,我们深感: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基地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畜牧兽医专业办出特色,服务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三、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1.改革课程结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把专业课程按职业特色进行整合。一是专业课程由12门减少到10门;二是增加了校本课程;三是加大了畜禽生产课程课时比例。
      2.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增减和修正教学内容。一是调整教材内容。《遗传育种》以基本概念和杂交改良内容为主。《家畜解剖生理》删去了胃的蠕动原理等纯理论性内容,强化了“结症的易发部位”等内容;《兽医临床》删除了当地临床少发病内容,增加了宠物疾病诊治、猪蓝耳病、禽流感等内容。二是增加乡土教学内容。《兽医临床》增加了牛羊“四胃疾病”、风沙区域特有的马类结症中的“沙结”内容。三是修正了统编教材的部分内容。治疗马、牛脑膜炎用10%磺胺嘧啶注射液100-150ml,剂量严重不足,我校把首次用量修正为马类300-400ml、奶牛700-800ml。四是把我校研发的新技术作为教学补充内容。全国模范教师霍廷刚同志针对陕北冬季寒冷的特点,发明了窖式养猪新技术,既经济又保温,10年来一直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在农户中推广,取得良好成效。
      3.创新教学方法。一是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家畜解剖生理》将课堂搬到解剖室、牧场、屠宰厂等场所,充分利用动物实体进行教学。将《畜禽生产》课堂设在各养殖场。二是创设典型案例教学。《兽医临床》课内课外遇到典型家畜病例,随即组织学生跟随教师出诊;需做手术的病畜,教师尽可能让畜主把病畜拉到学校,给予免费治疗,以利学生观摩、参与;对典型病例全程跟踪。
      几年来,由于我校充分发挥“三场一院”的核心作用,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办学规模显著扩大。畜牧兽医专业在校生由2005年的2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460人;二是毕业生就业好质量高。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学生就业率达100%;三是涌现出一批成才典型。牧05级学生米浩在横山绿源斯格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任业务场长;毕业仅一年的牧06级学生张铁锐任内蒙丰润养殖场的生产总监,白莉霞任九州大地集团陕北地区的业务经理;牧07级学生贺帅、崔倩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动物外科手术项目比赛中荣获二等奖等等;四是促进了榆林畜牧业发展。高质量的毕业生遍布全市养殖行业,有的成为新型农民,有的成了名兽医,有的自办企业,为榆林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深化农业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任重道远。今年元月15日,我校教师强建才同志参加了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座谈会,强建才同志的建议得到了总理的重视,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们将继续改革创新,办出特色,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