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斌:职业教育资源常态化的有偿使用是关键


发布时间:2012-02-2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寿斌

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技工荒”与“就业难”并存、民办院校资金渠道单一

——职教资源的有偿使用需要常态化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王寿斌
  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一系列务实举措让广大职教人看到了希望、提振了信心。然而,就总体情况看,亦有很多隐患未除,让人心存芥蒂甚至心有余悸。诸如大面积“技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并存,诸如职教生源危机从中职蔓延到高职,诸如超越体制障碍的职教公平投入,等等,都非常企盼找到有效的破解良策。以最为紧迫的高职生源危机为例,某省2011年高职生源缺口4万人,相当于20所招生规模2000人的高职院校“颗粒无收、粒米未进”,虽然眼下的生源短缺可能只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看,3年的“波浪”过后,这种危机必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进步,既加剧“技工荒”的矛盾,又使校企合作出现“两败俱伤”的后果。而且,该省的这个现象并非特例,也不是一日形成,因而必须早想对策,从源头上进行根治。
  众所周知,职教生源危机只是职教缺乏吸引力的显性表现,而其背后的根源则多种多样、错综复杂。要化解职教生源危机,自然不可能绕开民生意愿,一厢情愿地将学生送进职校,做出情理都难容的蠢事来。此类负面新闻报刊早有披露,作为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相关政策来实现调控。譬如,强化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职教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职教育人质量,提振职教办学信誉;借助深度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质量,等等。
  对照西方发达国家职教发展的经验,反思我国职教发展出现的阶段性难题和结构性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职教资源的无序、无偿使用,导致职教发展缺乏稳定投入、缺少合力支持,因而难以良性发展。据此,笔者认为,当前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齐心协力推进职教资源的有偿使用,并逐步使之常态化。从操作层面看,“有偿使用”可以是提前预支,可以是过程合作,也可以是用时“购买”。从实际效果看,职教资源常态化的有偿使用至少可以使当前困扰职教发展的难题得到破解。
  一是可以有效破解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工学结合有益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无须赘言,而校企合作则是提高职教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的根本途径。然而,长期以来的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却把校企合作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企业为何不愿合作?根源在于现行政策环境下,企业可以随时随地超低成本地招录到职教毕业生。如果能有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科学制肘,有政府层面出台的企业购买职教的政策法规作为强制,企业必将成为职教发展的坚强后盾,校企合作育人难题当可迎刃而解。
  二是可以破解“技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想买的买不到,想卖的卖不了,招人和就业两难并存的问题,一直被一些专家以“信息不对称”来搪塞。在资讯如此发达、政府对民生问题如此重视的今天,这一论调早已成为伪命题。真正的根源何在?在于育人质量不过关,在于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而这一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离开校企合作的职教育人质量令人堪忧,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企业购买职教资源成为常态,用人单位提前介入人才培养环节,加大支持职教力度,则可以使这一恶性循环得到根治和破解。
  三是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民办院校资金渠道单一的问题。由于体制机制原因,目前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投入还不能与公办教育同等对待,导致客观上民办院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于学费收入,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和事业拓展,民办院校的收费标准普遍较高。所以,当高职生源危机来临,最受冲击的无疑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院校。如果放任这种现象长期存在,有朝一日将会出现大批民办院校关门倒闭,最终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多种体制教育的协调发展。而如果能让企业常态化地向所有职业院校购买教育“产品”,则可有效解决当前民办院校资金渠道单一的问题,弥补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同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民办教育将能在这一政策的滋润下得到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2011年在全国很多地方,职教资源的有偿使用已不是口号和设想,而成为政策。2011年3月,江苏省苏州市出台《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投入2000万元资金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产业急需的青年高技能人才1万名,培养学生合格并在当地就业的,按每生2000元标准对培养学校给予补贴。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列入校企合作培养的项目,以及合作培养高级工以上国家职业资格的在职青年的学校,参照同样标准享受政府培训经费补贴,不足部分由企业承担。政府层面的“购买”,将以往直接向企业投入转向投资职教,此举必将有效推进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省宁波市以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政府促进校企合作的条例为特色,通过对支持职教办学的企业给予政策性补助来支持校企合作,实现政府对职教“产品”的变相购买。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职教产品的有偿使用进入常态化,很多困扰职教发展,甚至有碍社会进步和安定团结的隐患也将消除。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