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不应该成为“职业养成所”


发布时间:2011-01-1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桃李网
■北京师范大学 姜朝晖
 
近日,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目前大学过于强调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忙于跑项目,实用主义遮蔽了大学精神。过于专业化的教育,重理轻文的现象,“都把人才培养变成职业训练,大学成为职业养成所”。
自从上个世纪末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实现了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为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与高等教育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伴随而来的,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率甚至成了高校吸收生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大学扩招、就业难的前提下,大学不可避免地成了“职业养成所”。每年新学期开始,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地强调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安置工作。许多大学相应会花许多精力从事就业方面的指导、职业培训、举办招聘会等一系列工作。某些高校甚至采取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方略,比如山东好几所大学就以考研率换就业率,成了全国有名的考研专业户。前不久又有河北某大学,还特意将公务员考试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

对于大学应不应该成为“职业养成所”,从学理上可以作进一步探究。大学之初,原是一些青年追随智者自发组成的团体。它以追求真理获得知识为目的,以促进年轻学子的心身健全发展为宗旨。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今天大学才拥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然而即便这三种职能,在不同的大学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大学侧重教学或科研,而有些可能倾向于社会服务。但如果所有大学一味追求就业率,重视一些实用的技能培训,某种程度上,这是违背大学本身的宗旨的。然而如果不能实现顺利就业的话,何以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并实现个人价值升华,这同样是一个悖论。

笔者以为,大学从事职业相关方面的指导、培训,在当下的国情下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在某些大学是应该加强的。但是如果错误地把大学当成了“职业养成所”,比如盲目地组织考研班、公务员班,这和大学本身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大学如果成了“职业养成所”起码还能解决些实际问题。如果大学既不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又无职业方面的指导,那将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