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行政级别不如去“官僚化”


发布时间:2010-06-0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教育与职业
刘晓华
      教育部提出的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的计划,饱受争议,褒贬不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在官本位社会单独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是贬低教育;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也表示,单独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教育家将得不到社会的应有尊重。而不少教育界的学者、专家则主张取消大学行政级别。
      从这些校长学者们的态度可以看出,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他们对大学的行政级别都是非常在乎的,只是对其正负两面的作用认识有区别而已。而在笔者看来,其实没有必要太过计较大学的行政级别,与其没完没了地争论行政级别的存废问题,不如探索去除大学“官僚化”的有效举措。
      身处高校的人会发现,我国众多大学的官僚化程度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在高校中,最受尊重、说话最有分量的绝不是学术泰斗或专家学者,而是学校领导。校园之内,校长、党委书记享有绝对的权威,基本处于金口玉言、说一不二的地位。他们拥有掌管这所学校的绝对权力,一切关乎学校发展的诸如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人才引进、人事任免、分配奖励等的最终决定权都集中在他们的手中。可以说,一所大学的书记、校长的主观意志几乎可以左右这所大学的一切。近几年来发生的高校领导腐败案正是这种“官僚化”的恶果。大学的官僚化,将大学的发展完全系于大学领导身上,这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
      而大学的行政级别并非这种严重的官僚化的“根源”所在。并不是因为某所大学拥有了厅级、部级的行政级别,大学内部就产生了官僚化的问题,反之,没有了行政级别,官僚化也就随之消失。正如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所说,行政级别取消了,学校的校长仍然还是校长。所以说,单纯去除高校行政级别,对于消除大学官僚体系基本没有意义。
      要消除学校的官僚化,首要需要改变的就是大学内部的决策权归属问题。在倡导学术自由、鼓励百家争鸣的高校,最需要的就是决策上的民主与科学。学校的各项决策应该是集体智慧碰撞的结果,而不应该是仅仅几个学校领导的会议结果。这就需要真正发挥教授冶校与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关乎学校发展的政策性、方向性以及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众多事宜的最终决定权,都应该通过集体讨论才能决定。简言之,让学校校长、书记以及众多的校领导不再拥有“一锤定音’’的权力,而让学校的发展掌握在更多的专家、学者手中。
      其次,在学校领导的产生上,应该更充分地体现学校师生员工的意愿。让学校的师生可以影响大学书记、校长以及其他领导的上与下。如果校领导的工作能够获得大多数教授和职工的认可,那就是个好领导;否则,不能获得大多数教授和职工的认可,那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高校的领导在工作上首先要对师生员工负责,要受到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考核。如此,我们大学的校领导才不会“官味十足”,才会真正实现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的那样,“与教授相比,校长并不重要,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员给教授搬凳子椅子的人。”
      说到底,去除大学的官僚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限制大学管理者手中的权力,让大学的“官员”真正转换为大学师生的“服务员”。只有书记、校长们的工作先赢得了校内师生的满意,我们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转载于《教育与职业》
2010年4月上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