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0-01-3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职教论坛

摘要:文章厘清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分析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般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作者简介:涂三广(1978-),男,江西余干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1-0008-04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有25个省(市、区)成立职业教育集团184个,共有成员单位6410家,另有具有集团特征的紧密型合作组织121个。

      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性质,了解如何有效开展集团化办学及怎样有效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有利于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思路,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并不能解决上述所有的问题,只在试图厘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找出集团化办学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般性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集团产生的背景与内涵1.背景教育集团的产生,大约在1992年之后。为教育集团产生提供理论支持的是教育产业论,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979年“教育本质”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引进和80年代中后期“教育商品化”的争议。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出现和逐步发展,突破了国家一统天下的办学体制,为教育集团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将教育归入第三产业,并作为发展的重点。将教育纳入第三产业的序列,直接催生了教育产业论。

      既然教育是产业,教育服务向社会及家庭、个人提供用于提高或改善人的素质和思想观念的非实物社会成果,它与演员、医生、导游、售货员一样,提供一种服务消费品。[1]教育是产业,就可以作为产业来开发经营,对教育产业经营管理也可以产生利润。教育产业有利可图,就可以吸引投资,既可以大量吸引个人和家庭因教育选择注入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以吸收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教育的利益获得性投资。必须强调的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发展,我国教育需求急剧膨胀和教育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民办教育及其教育集团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市场空间。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中先富起来的阶层,不甘心自己的子女仅接受低标准、普及型的教育,他们愿意接受教育的“高消费”,这也是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催化剂。

     可以说,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

      2.内涵“集团化”最初源自经济学领域。其内涵是将经济领域中分散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的实体以集团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运行实体,并以规模优势实现企业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当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教育领域,其外延得到了拓展,从“集团”延伸为“集团化”,它不仅包括紧密型组织结构,还包括松散型的组织结构。但这些组织具有共同的实质,即通过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带来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以集团化的形式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和功能扩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服务市场的一种机制和组织形式。从理论和实践看,职业教育集团及其办学过程具有多重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教育属性是其基本属性。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通过各种形式、多元主体的联盟,借助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集团实力的提升,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共同发展。

      二、集团化发展模式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主要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包括集团化发展模式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因此,要了解和认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有必要首先了解集团化发展的基本模式。[2]

      (一)集团化发展模式高耀明和魏志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教育集团是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移植而来的教育经营开发组织形式。他们概括出三种教育集团的发展模式。

      1.积累拓展型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创立教育集团的历程通常是从开办短期职业培训班或接管不太景气的成人学校或职业学校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资金和经验积累后,拓展投资面,创办或接管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学校,形成滚雪球效应,成为由多家类型和层次不同的学校所组成的教育集团。广东信孚教育集团和浙江万里教育集团是这种发展模式的代表。

      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这种发展模式的教育集团办学是既遵循教育的规律,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其实质是以教养教,以教促教,按教育成本收费,自收自支,是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实现滚动发展的。表面情形看来似乎是这样的,但稍加分析我们便可发现,没有国家投入这一说法不完全符合事实。

      2.连锁投资型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由企业集团或财团进行先期规模投资,再滚动运行,扩大投资范围,连锁发展,建成学校系列。由于这类学校的硬件设施起点标准高,用高薪招聘水平较高的教师,因而,学费较高。

      学校采用统一校名、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等发展手段,以产业发展观点从产业组织、区域布局、资源配置、运行优化等方面进行产业化管理运作,因而集团的滚动发展较快。

      连锁投资型发展模式,因投资地域广泛,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组织管理的成本,但其优势在于:地域广泛,可以确保生源,降低投资风险;统一校名,可以因多点连锁产生广泛的宣传效应,降低了交易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其教育边缘产业,如教材、教学用书、音像制品,以及各种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培训等,开发的潜力巨大。由于效益不错,这种发展模式的教育集团估计今后若干年会有增加的趋势。

      3.名牌复制型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指原有的名牌学校依靠其教育品牌,兼并同类薄弱学校或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学校,通过人才和管理经验的输出,实现名牌复制,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形成具有名牌学校特色的系列学校。

      前面两种教育集团发展模式都是企业界人士通过接管原有学校或投资创办新的学校直接参与教育发展。而名牌复制发展模式是教育界与经济界利用各自优势合作参与教育发展。这一发展模式的突出例子是上海建平教育集团。

      三种教育集团发展模式,虽然发展方式各异,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它们都是企业界对教育发展领域介入的产物。这种介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而造成的教育供需关系日益紧张的状况,促进了教育的加快发展。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匡瑛在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印度及中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梳理比较分析后,按照主导实体不同,从两个维度(主导实体与联盟的实体构成)把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模式做了如下分类。[3]1.政府主导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政府主导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数量上是最多的,在模式上也是最丰富的,它涉及到校际间的联盟,如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校企间的联盟,如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培训制度;多种综合联盟的形式,典型的如德国的双元制。

      2.院校主导这类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占有一定比例。该模式中的院校具有相当的实力,其选择的联盟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院校、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企业和行业。

      3.企业/行业主导该类模式是以企业或行业的需求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其目的是培养企业或行业所需要的相关职业人才或技术人才。该模式兼具教育和培训的双重功能,同时面向职前和职后人员。

      4.自愿联盟这类模式一般来说合作差异性较大。其合作方式包括院校之间的合作、校企之间的合作,其中典型的案例是英国的继续教育机构(主要是第三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与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原多科技术学院以及高等教育学院等)之间的合作,在机构数量上有着多种组合,以一所大学和多所继续教育学院构成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居多,这种合作完全出于“自愿”,政策扶植仅表现为用教育基金的方式投入,而对于具体操作层面没有规定,给予双方足够的“自由度”。

      5.中介主导这类模式在世界职教集团化办学中并不多见,但确实是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的一类模式。其中典型的是美国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ATE),ATE是一项由联邦政府倡导,1993年由美国国家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简称NSF)发起的一项旨在满足技师人才需求、有效整合产业与教育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计划投入380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这一计划已经经历了10余年,参与项目祷锇楸椴济拦TE主要通过大专和高中程度的课程改革,系统地促进美国的高级技术教育水平。除此之外,在德国的网络化的技术转移中心,也介入了中介组织的力量,即斯坦波茨(STEINBEIS)经济促进基金会,它承担了高专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角色,积极促进高专教授帮助企业研发产品。

      具体而言,各国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见表1:

      由于集团化办学的组织方式和联盟方式多种多样,连接的层次、行业内的跨度等方面都有各自特点。按照目前存在的主要集团化办学方式,根据五个维度可以建立一个分析框架,这五个维度是:

      (1)主导类型,即由哪个实体主导,如政府主导、院校主导。

      (2)联盟方式,即以什么方式联盟,如校际联盟,校企联盟。

      (3)联结关系,即实体间如何联结,包括契约型、资产型和资产一契约混合型。

      (4)联合跨度,即联盟的宽度,如跨教育类型、跨行业。

      (5)合作结合点,即各实体在哪个方面的合作,如专业对口、地理位置。根据这一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总结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第一,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头戏是政府主导型,其比例占到一半左右。

      第二,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联盟方式是校际和校企联盟。

      第三,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是通过契约来联结的。

      第四,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跨度较大,包括跨教育类型、跨教育层次、跨行业、跨区城等。

      第五,世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合作结合点主要是以专业为纽带。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也符合国家提出的“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的发展战略。必须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些主要难题。

      根据对目前职业教育集团运作的情况分析,可以把它面临的主要问题概括为:(1)政策对教育集团的认同与保障问题;(2)集团内部关系的厘清;(3)目标的定位问题。

      1.政策对教育集团的认同与保障问题郭苏华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其集团身份的认同、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在我国依旧是个难题。[4]

      首先是集团身份的认同缺乏政策的支持。职业教育集团是跨行业、跨社会组织的一种新型的组织,根据我国对企事业单位的分类,企业和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分属不同的组织类型,政府采取不同的公共政策给予管理。目前集团的松散性组织没有资产的基础,在申请法人资格方面有许多障碍,由于集团法人身份的缺失,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就难于界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其次是集团的企业鼓励政策不到位。重建校企合作是集团的一项基本目标。鼓励企业加入职业教育集团有两个出发点:一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没有企业依托的职业教育形同无本之木,在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盲目性和低消耗不可避免。二是企业应该承担职业教育的部分责任。职业教育既有国民教育的功能,又有为企业输送人力资源的功能,企业作为资源的使用者,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集团的企业政策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利益杠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利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正视这一事实是制定政策的前提。

      2.集团内部关系的厘清米靖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一文中提出了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四大关系问题。他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5]首先是学校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在这两者关系中,一般而言,学校与企业有各自的经营理念与目标,双方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与理解会有本质差异,如何使两者有效结合以推动彼此的发展成为校企集团化发展的关键。

      其次是工学关系的矛盾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了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将工作与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米靖认为为了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关系,必须持续推动职业教育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学习。

      再次是城乡合作办学、资源优化共享的问题。

      他认为城乡结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进一步贯彻城乡统筹、资源共享、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策略。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特别是中心城市的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制订相应的政策、规章,积极支持、协调,使城乡结合职业教育集团有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要引进市场机制,依靠市场进行合理的招生和专业设置。

      最后是中高职结合的关系处理问题。可以说,中、高职相结合是职教集团化办学中关于学制改革的有益尝试。在职教集团内部,如何将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有梯次、有延续性的学制系统成为集团化发展壮大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目标的定位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由于受区域、经济和劳动力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办学发展目标不可能一致。因此,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的前景和定位问题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学校看见别人的学校怎样定位自己也设置同样的一个目标,结果使办学的目标更加不清晰。

      如何清晰自己发展的目标,各学校必须深入一线调研,对当地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等情况有清楚了解,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行业特点来定位本学校的方向。

      四、对策与思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实现持续、优质、快速、和谐发展,仅靠牵头院校自身的努力仍不够,还需要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制度,加强调控,建立由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协调机制,实现校企政互动、资源优化整合,使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得以在各个层面上展开。

      首先,政府支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地市级以上政府要建立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质性地协调各个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范政府、学校、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整体化推进职业教育。政府部门通过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服务等,引导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搞活机制,自主办学。教育部门的学历证书与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转换,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相互衔接沟通,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资源相互整合,打破隶属关系的限制进行资源重组。政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

      其次,行业主导。依托行业、校企合作、社会联动,实现集团化办学。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当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否则,无法办出优质的职业教育。

      再次,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首先要深化行业办学体制改革。

      其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投资多元化;再次充分发挥行业所属国有职业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走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在体制和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专业、师资、设施设备、招生和就业市场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优势的效应,把职业教育做强。

      最后,要深化改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使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中职与高职、城市与乡村以及区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和重构。要深刻认识并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在管理、教学、机制和制度设计上等方面深化内部关系的改革,才能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铁明.软科学、教育产业与教育开发———一个教育与经济、科技生产力关系探索的新视野[J].上海教育(中学版),1993,(3).

    [2]高耀明,魏志春.论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1,(11).

    [3]匡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8,(6).

    [4]郭苏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策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5]米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