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传承齐地国工精神 校企融通推进工业文化育人
发布时间:2025-11-21
在齐国故都、齐文化发祥地淄博,千年匠心传承与现代工业文明正于一所职业院校中交相辉映。淄博职业技术大学,这所扎根于历史名城、工业重镇的职业本科院校,以文化为引擎,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育人”之路。它并非简单地传授技能,而是将“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基因融入每一位学子的精神血脉,回答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一、寻根铸魂:以齐地匠心涵养育人沃土
“工者崇精”、“商者重信”、“医者仁心”……这些流淌在齐文化血脉中的优秀基因,成为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构建特色育人体系的源头活水。面对国家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职业教育中一度存在的“重技能、轻素养”“有技无魂”等现实困境,学校深刻认识到,必须为学生的技能成长注入精神的“魂”、塑造职业的“形”。
为此,学校启动了“齐地匠心”文化育人工程。它不是口号式的标签,而是一套融通了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育人理念体系。在专业层面,倡导“工精商信医仁”的高尚追求;在学生层面,塑造“精思善为细作”的价值取向;在教师层面,秉持“精心施教育人”的职业操守;在管理层面,践行“精细管理服务”的务实风范。这一理念,如同一条精神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心中有信仰,手里有技艺,身上有素养,脚下有希望”的时代新人,让学生实现“技能成才”与“精神成人”的有机统一。
二、系统重构:“三层三类三进阶”育人体系创新
理念的落地,需要科学的体系作为支撑。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创新构建了工业文化“三层三类三进阶”育人体系,实现了从零散活动到系统化设计、从单点突破到全面育人的深刻变革。
“三层”内容,夯实素养根基。 学校构建了价值层、知识层、行为层“三位一体”的育人内容体系。价值层重在铸魂,将中国工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齐文化中的国工巧匠理念、红色文化中的自力更生信念、企业文化中的质量至上观念深度融合,为学生打好敬业守信、追求卓越的“思想根基”。知识层重在固基,在专业教学中系统融入工业历史、技术原理与产业前沿脉络,如通过讲解重大工业事件、解析核心设备技术,引导学生掌握工程思维,拓宽“专业视野”。行为层重在塑形,通过深入生产一线实训、走进工业遗产场馆、参与真实研发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工业环境中将安全意识、质量观念、协作精神内化为“职业准绳”。
“三类”载体,搭建浸润平台。 为实现育人内容的有效传导,学校搭建了课程教学、活动实践、环境熏陶“三类”育人载体矩阵。在课程教学上,织就了一张“通识课筑基、选修课浸润、拓展课践悟”的工业文化课程网络。依托《淄博工业文化》校本教材开设通识必修课;结合工程、文管、医学等专业特色,开发《汽车文化》《齐地工商文化》《齐地中医药文化》等选修课;利用第二课堂、新生入学教育等,开设“匠心筑梦 技能报国”汇报课、“劳模工匠进校园”专题课等灵活多样的拓展课程。在活动实践上,打造了“校内多形式体验、校外多渠道锻炼”的“双元联动”实践场域。校内,通过学生社团、技能工作室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比拼、工艺产品创作、专题展览等;校外,与淄矿集团、新华医疗、中国陶瓷琉璃馆等共建研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沉浸式感受企业文化。在环境熏陶上,着力营造“品德品行、技术技能”双线提升的“德技双馨”育人场景。楼宇命名突出工匠精神,实训场所统一以“匠”字打头;校企共建企业文化展示园区,开辟名企榜、名人墙、优秀校友墙;更引入VR/AR技术建设工业文化体验中心,让学生直观感受机械制造与汽车智驾的魅力。
“三进阶”模式,护航阶梯成长。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学校设计了“致知-明理-笃行”三进阶育人模式。“致知阶段”重在文化浸润与认知启蒙,面向低年级学生,通过通识课程、工业文化主题周、参观工业博物馆、聆听“国工讲堂”等,建立对工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初步认知与文化认同。“明理阶段”重在技能淬炼与知行合一,针对中年级学生,通过将工业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组织参加“校市省国”四级技能竞赛、在校内引入企业标准的现代产业学院中进行“准职业”实训,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扎实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笃行阶段”重在创新突破与价值创造,面向高年级学生,通过全职深入合作企业岗位实习、在高端科研实践平台参与真实技术攻关、在“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指导下“揭榜”企业技术需求,最终实现从“会干活”到“能创新”的跨越,将内化的工业文化精神外化为卓越的职业表现。
三、校企融通:打造“车间式”育人真实场域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将校企文化互融作为工业文化育人的关键路径,努力拆除校园与企业之间的“围墙”,把教学场景更趋近于生产一线。
实景复制,教学环境“车间化”。 走在校园里,浓郁的“工业风”扑面而来。动漫艺术系的“齐梦动画设计公司”完全模拟企业环境,划分模拟工作区和实战工作区,教学团队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教师扮演项目经理,学生按设计团队分工,任务书取代了传统的作业。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则把万华化学集团的管理模式引入教学,实训室被包装成企业车间,墙上张贴着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安全规程上岗生产、考核质量。这种深度融入,让学生作为“准员工”在校园里就能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订单培养,育人过程“协同化”。 学校大力倡导订单式教学模式,将合作企业的管理、理念、精神等文化内核提前植入人才培养过程。汽车工程学院与上汽通用合作的ASEP项目,不仅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室和实训室也以上汽通用的企业色调装饰,采用企业专用工具教学,营造出高度接近真实工作的氛围。工商管理学院与云南鲜花供应链企业成立订单班,师生奔赴云南开展电商直播实战实训,通过“从田间到直播间”的全流程学习,首次新账号独立直播,3小时内实现3000元GMV(商品交易总额),学生深感“专业知识有了落地的场景,未来就业更有底气”。
班组管理,学生管理“企业化”。 在智能制造学院数控专业,班级管理直接对标企业“6S”管理要求。学生每天统一穿着工服、佩戴胸牌,通过指纹考勤记录出勤。班级模拟企业架构,设立生产部、安全部、技术部、车间等部门,学生各司其职,协同合作。这种工厂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规范的行为习惯,更提前塑造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职业角色认同,使毕业生能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硕果盈枝:匠心育才铸就品牌辉煌
历经多年的深耕实践,工业文化育人已成为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发展的鲜明标识和强劲动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人才质量显著提升。 在“齐地匠心”理念的浸润下,学校已累计为社会输送10余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他们遍布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等国家重点行业领域。近三年,学生在国际大赛中获奖6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26项,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企业满意度高达98%,涌现出一大批以道德模范、金牌工匠、首席技师为代表的“品德品行最好、技术技能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社会评价最高”的“四最”技能人才。
教学科研卓有建树。 学校现有国家教学名师3人、全国技术能手7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围绕工业文化育人,学校打造了全国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省级劳模工匠学院等平台,多项成果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典型案例、教育部职业院校德育和思政教育典型工作法、山东省社科工作创新提升优秀案例等。
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齐地匠心”文化育人品牌成功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学校获评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学校的实践经验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40余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并在全国性专题会议上进行主旨发言20多次。其研究成果已被30余所高校借鉴实施,为全国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淄职方案”。
从千年齐地的匠心传承,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育人实践,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根,努力构建赋能学生全面成长、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新生态。面向未来,这所扎根于工业沃土的大学,将继续书写工业文化育人的崭新篇章,为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淄职智慧和力量。(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张森 赵金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