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城” 匠育未来
写在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5-11-24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4日04版
“回首学校40年发展历程,从最初泥岗路上那栋简陋的教学楼,到如今颇具规模的高职院校,老领导、老前辈们高瞻远瞩的智慧,求真务实的实干,奠定了我们坚实的发展基础,你们是学校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日前,在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2025年校友返校日活动中,学校党委书记罗德超表示。这份薪火相传的力量,在现场尤为令人动容。正是一代代师生的梦想接力,让这所扎根鹏城的学校,书写出一部与深圳经济特区共荣的职教篇章,每一页都记录着学校服务国家、追求卓越的铿锵步履。
学校成立于1985年。作为一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应运而生的学校,学校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办学治校全领域,将学校发展融入民族复兴大格局,将人才培养融入“双区”建设战略,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奋力书写着“校城共荣、双向奔赴”的精彩答卷。
应城而生
特区沃土催生职教“新芽”
1979年,蛇口工业区炸响“开山第一炮”,催动深圳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圳经济飞速发展,各类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特区大地上兴起,急需大批技术工人。深圳市劳动部门应时代之需,于1985年筹建深圳市技工学校,此即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的起源和前身。自此,一颗匠心的种子在特区改革热土上扎根生长。
创业维艰。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技工教育数量少、规模小,1992年,深圳市劳动部门筹办深圳市第二技工学校,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深圳市技工学校顺势更名为深圳市第一技工学校,共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辛勤耕耘的岁月里,我们以‘两年一台阶’的奋进姿态,为学校后续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回望过往,学校第二任校长陈沅沅说道。2000年,深圳市第一技工学校获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处于世纪之交的深圳,正经历着从“三来一补”加工模式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刻转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掀起热潮,都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时代之变、急特区之需,2001年12月,深圳市第一技工学校、深圳市第二技工学校、深圳高级技术学校(筹)合并,“三校合一”组建深圳高级技工学校。
新校甫立,便锚定了“高”的标准。“学校依托深圳的优势,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突出高起点、高层次、高质量。”长期深耕技工教育领域的刘青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我们积极推动了一系列在全国技工教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措施”。
步履不停,追求卓越。2009年,深圳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深圳技师学院。快速的发展、突出的贡献,使学校获得了更大的支持。2014年,学校迁至龙岗新校区,彰显了深圳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为学校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凭借实力,学校跻身广东省首批5所技师学院、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之列。
虽然数次搬迁、几度易名,学校兴教报国之志始终如一。深圳的“20+8”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深圳制定各种改革措施,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在此背景下,学校在高职赛道上二次创业,再做“探路先锋”,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同向同行,为改革之城育才。2023年,学校纳入高等职业教育序列,广东省政府部门批复同意以深圳技师学院为基础设立深圳城市职业学院且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备案,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先行示范的“深圳经验”。
为城育才
职技融通锻造大国工匠
“从昔日世赛舞台上的选手,到今天转身成为教练与教师,我想把自己过往的知识、经验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递给师弟师妹们。”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云计算项目金牌获得者陈新源如今已站上母校的讲台。
四十载深耕不辍,学校培养了12名世界技能大赛奖牌得主,让中国技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这不仅是一份份荣耀,更是学校人才培养成效的有力见证。
一路从初创走向发展,学校始终秉持“为特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初心,以“求真务实、德技双馨”的校训精神,培育出30万技术技能人才。
生逢其时,自当肩负使命。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技工院校,学校的成长与特区建设同频共振。从早期培养电子、机械类基础技工,到如今培育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领域的数字工匠,学校见证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产业跃迁。
进入新时代,学校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紧密对接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产业链布局专业链、以专业链服务产业链,建成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专业集群,涵盖智能光电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40多个专业,着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知识技能复合型创新人才。
为了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学校坚持打开校门、面向市场办学。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股份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携手,共建华为现代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首家“西门子国际机电工程师认证中心”等。
目前,学校已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343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校通过“五引五特”,即“引进企业技术标准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引进企业技术专家打造特色师资队伍,引进企业认证体系打造特色评价标准,引进先进企业文化打造特色技能人才”,深化“高端引领、深度融合”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
《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要“探索产业链与职业技能培训链有效衔接、高职教育与技工教育融通发展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这为学校赋予了重大改革创新任务。学校推动职技融通,实现高职与技师学院“专业对接、教学衔接、培养连接”,打破学历与技能壁垒。通过融合技工教育实践实操优势与高职教育系统化优势,学校搭建起“中技—高职”“技能—学历”双向互通的成长“立交桥”,构建全生命、全周期、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让技工教育成为学生通向工程师、首席技师的成长“快车道”。
在“强技能、拓赛道”的双轮驱动下,2024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普遍满意。学校大批校友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成长为技术技能专家,部分校友自主创业成为行业翘楚、商界人才,成为支撑“深圳制造”迈向“深圳创造”的重要力量。
与城同兴
智创赋能彰显“硬核担当”
因特区而生,随特区而兴。学校的发展,既承载着特区人民的期盼,更以智力支撑与创新引擎的姿态,反哺特区发展。学校以服务区域产业为导向,以开展应用型技术研究为重点,构建“省—市—区—校”四级科研平台矩阵。
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龙岗区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相继在学校落地,为科研创新搭建起坚实载体。机器视觉与检测技术、技能型社会研究等省级创新团队蓬勃生长,成为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
平台与团队的双重支撑,催生出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获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等科研立项20项,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科研成果3项。学校在应用型技术研究领域持续突破,用科研实力回应产业发展诉求。
如果说科研创新是学校发展的“硬实力”,那么扎根民生的社会服务则是学校温暖人心的“软实力”。1998年,学校开办电工高级技师班,为深圳市培养高级技师人才。
学校秉持“区校战略合作,共建特色学院,服务区域发展,注重两个效益”的理念,构建起集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于一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学校发挥公办职业院校优势,深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推动“一园区一项目,一企业一工种”,积极服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如今,学校已开设100余个工种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年培训鉴定量超2万人次。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学校服务东西部协作、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积极对接广西河池市等10余个市(县)相关学校,打造“新型学徒制”智力扶贫模式,将校企合作、乡村振兴、技能就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得技能,家庭得收入,企业得人才,学校得成效”的多赢局面。该模式入选2019年全国人社系统扶贫典型事例,让特区职业教育的经验与温度跨越山海。
“学校40年的成长,彰显了与深圳同频共振的担当。”学校党委书记罗德超展望,未来,学校仍将以匠心育英才,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学校谱写新篇章。
历史、荣光、梦想交织延展。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上,学校将锚定“双区”建设蓝图,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通发展的标杆示范院校,在新时代壮阔征程中续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锦绣华章,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新贡献。(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