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建产业学院 以“三融四通五真”机制育英才


发布时间:2025-11-2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3日04版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产业园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共建省级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学校以“三融四通五真”为核心育人机制,通过“产教、校企、课岗”“三融”构建协同底座,“人才、技术、资源、信息”“四通”打通要素流动堵点,打造“真场景、真项目、真设备、真师资、真评价”“五真”育人闭环,破解跨产业人才短缺、校企资源分散、技术迭代快于教学及毕业生适配期长等问题,实现产业需求与教育链深度耦合。

“三融”破界:筑牢跨产业协同育人底座

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学院成立政校行企研“五方理事会”,形成“政府部门搭台、学校育人、企业提需、行业指导、科研赋能”的协同机制。搭建以硅材料制备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光伏材料、光伏工程、储能材料、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的专业群,精准服务晶硅光伏产业链。对接产业链岗位需求,制定“1+X+Y”模块化培养方案,“1”为核心专业,“X”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Y”为企业专项需求特色模块,实现“一专多能”培养。构建“跨模块融合—虚实协同教学—专项实战集训—技能认证”闭环培养体系,助力复合型人才成长。学校与企业资源融合。组建多企业育人共同体,推行“双主体+多协同”管理模式。依托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产业学院院长由理事会推荐并报学校审批任命,产业副院长由园区核心企业选派或轮值。组建“1+1+N”教学团队,即“1名学院教师+1名核心企业工程师+N名配套企业技术骨干”,形成“理论+核心技能+全产业链实践”立体化教学梯队,支撑教学建设、管理及改革决策落地。课程与岗位需求融合。打破传统专业壁垒,构建跨领域课程体系。聚焦工艺控制、品质检测与分析、设备智改等关键技术岗位,锚定企业现场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将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实时融入课程模块,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四通”激活:打通产业多要素流动堵点

人才流通:跨产业“轮岗+互育”。构建“工程师进课堂、专任教师进企业”双向师资互聘机制。建立“5年6个月”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刚性标准,通过“下车间实操、访技术骨干、挂岗位历练”三维实践模式,实现教师技能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技术流通:跨领域“协同研发+教学转化”。校企共建乐山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级、市级、校级三级创新平台,聚焦N型晶硅、氢能、气凝胶等跨领域关键技术开展协同研发。项目成果同步转化为课程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完成“协同研发突破—产业落地推广—教学内容转化”的技术流通闭环。资源流通:全要素“共享复用”。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联合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构建高效共享复用体系。园区企业在生产淡季开放脱密生产线,供学生开展认知实践;学院开放教学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职业素质培训、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多元化服务。信息流通:多产业动态“实时同步”。构建“专人对接+定期会议”双向联动机制。各合作单位配备专岗联络人,每月线上沟通同步产业政策变动、企业用工需求等信息;定期召开政校企三方会议,集中研讨需求响应措施与协作推进计划。每月编制《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月报》,系统梳理关键信息并同步至各合作单位,形成信息收集、研讨、反馈的闭环管理。

“五真”闭环:提升特色育人实效

“前院后园”真场景。前院为产业学院“园中校”,政校企共建全国首家以晶硅光伏为主的公共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3800平方米,年培训规模可达6000人次;后园即绿色硅谷产业园区,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区仅一墙之隔,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无缝嵌套。技术服务真项目。校企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项目2项,分别为“直拉单晶炉的热场结构优化及拉晶质量研究”“大尺寸超薄硅片切割组件金刚线工艺开发研究”。近4年,完成横向技术服务45项,到账金额190余万元,这些真实技术项目被转化为模块化课程,覆盖10余门专业课程。企业投入真设备。合作企业持续投入5000余万元,打造国内领先的晶硅智能制造车间、晶硅智能制造实践基地、晶硅检测中心和生产试制基地。依托联合实验室开展真实研发项目实训,让企业技术骨干培训参赛学生,助力学院荣获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材料赛道金奖1项。专兼协同真师资。构建“校企协同、专兼互补”的立体化师资队伍,从企业聘请的兼职专业课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数的41.2%。校企共同修订5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2门国家资源库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及5个虚拟仿真项目,组建1个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核心能力真评价。由合作企业主导评价环节,围绕“工艺控制、品质检测、设备运维”等岗位核心能力,对学生“企业轮岗”“顶岗实践”及技术项目实操成果进行达标考核。评价结果直接关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学生就业推荐,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育人成效:跨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在技能适配性方面,毕业生实现“毕业证+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在手,学生在国家、省级创新大赛中累计获奖16项,包括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材料赛道金奖1项、铜奖1项,机械设计与制造赛道铜奖1项。在就业竞争力方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就业方向覆盖晶硅光伏、储能、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在职业发展方面,毕业生一年内晋升为企业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的比例高达30%,多名学生进入高校研究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企业研发岗位。

服务效能:绿色硅谷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在技术支撑方面,校企联合攻关的光伏硅片切割相关技术、光伏电站用系列特种电缆等项目成果,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3000万元,助力400多家当地规上企业完成“智改数转”评估。乐山高测依托联合实验室完成首台激光设备出海,实现技术突破。在人才保障方面,产业学院累计向园区输送1200名专业人才,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有效缓解企业“人才缺口”。

经验做法:形成产教融合特色路径

一是坚持政校企协同筑基。以“五方理事会”构建联动体系,通过政策保障与资源整合形成育人合力。二是聚焦机制创新破局。以“三融”打破领域壁垒,以“四通”激活要素流动,以“五真”闭环提升育人实效,形成“协同—流动—闭环”的特色育人逻辑,深化产教融合。三是锚定产业链需求育人。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建在产业链、课堂设在生产线”的精准对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四是注重多维价值共生。促进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区域发展深度衔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佳 邓盼盼 杨岍 张熊 张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