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正逐步渗透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辅导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然而,在推广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也必须正视其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技术门槛与操作难度、数据隐私与伦理问题等。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技术培训与支持,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育人新生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也要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以“技术为翼、人文为魂”,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兼具人文关怀的“技术协同助力者”以及富有思想深度的“价值导向引领者”,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辅导员工作的目标,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向新的高度。
一是技术赋能,构建智慧育人新生态。通过技术赋能,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智能交互等方面的优势,构建智慧育人新生态。比如,从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与需求,到借助智能算法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推荐;从开发智能对话系统实现24小时在线答疑解惑,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集成应用,构建起涵盖学业指导、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多维度的有机协同、高效运转的学生工作体系。
二是人机协同,创新工作模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辅导员工作并非替代人力,而是通过技术增效实现“精准服务”与“深度关怀”的融合,应积极探索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处理标准化事务+辅导员聚焦深度育人,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工具负责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重复性、标准化工作,而辅导员则聚焦于特殊情况的处理以及深度沟通、决策制定等需要人文关怀和判断力的工作。通过人机协同,确保技术应用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紧密展开,实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推动思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是人文关怀,坚守教育本质的温度。尽管人工智能能够处理大量信息,但在面对复杂的情感问题时,仍难以像真人辅导员那样作为学生的“知心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传递温暖、提供情感支持。因此,通过积极探索人机协同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的独特优势,着力构建人机深度协同的智慧育人生态,才能让高职院校辅导员真正从传统的事务性管理者向更具温度的情感关怀者和价值引导者转变,真正实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初心。
四是伦理与安全,筑牢技术应用的底线。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必然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心理数据等信息。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性,避免数据泄露、滥用,是重要的伦理问题。此外,人工智能系统在决策过程中,尤其是基于算法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往往缺乏透明度,这可能导致一些决策难以被学生及辅导员接受或理解,进而影响其效果和可信度。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辅导员工作需坚守“技术为教育服务”的初心,通过伦理审查前置、安全防护贯穿、能力提升支撑、制度保障兜底的四维体系,强化伦理与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规范与监管机制,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五是能力提升,打造复合型辅导员队伍。可通过技术赋能、能力重塑、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参与“通识培训+专项进阶+实战演练”三级培养体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工具操作、数据分析、智能系统维护等技能,如学习使用Python进行基础数据分析,或通过低代码平台开发简单应用。通过“技术导师制”“项目孵化制”等机制加速辅导员队伍转型,鼓励辅导员参与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研发,如开发“思政微课生成器”“智能谈心助手”等工具。积极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创新,与计算机学院、心理中心合作,探索“AI+心理学”“AI+社会学”的交叉应用,如联合开发情绪识别系统,辅助辅导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总之,唯有辅导员队伍率先实现数字化升级,才能真正驾驭人工智能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提升思政工作效能的“新质生产力”,构建“精准思政”新范式。
(作者:孙春艳,系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