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融通如何走准走实走深


发布时间:2025-11-1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1日05版

 职普融通是教育发展规律与产业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新型工业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作为“未来生活准备”的职业能力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靠单一的职业教育或单一的普通教育难以完成。因此,需要以职普融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

  功能角色:

  厘清职普融通“全人教育”新愿景

  职普融通既要有培养结果的“通”,即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共同目的,又要在不同类型教育各有侧重的前提下体现培养途径、方式、方法的“融”。

  首先,要明确职普融通的总体目标功能。职普融通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统筹职普融通。必须站在使未来每一个建设者幸福生活的视角,思考现在的教育缺少什么,如基础教育中的劳动观念、职业技能,职业教育中的通用性可迁移能力、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等,及时补足各类教育中的缺失,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厘清职普融通在教育不同阶段的职责任务。当下,职普融通的重点是解决中等教育阶段职普分流的矛盾,综合高中为职普融通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职与普之间构建了第三种形态。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的占比。职普融通的难点则在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需要通过实践成效来赢得社会信任,职业技能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和呈现方式需要创新性探索。高等教育阶段的职普融通,普通本科要积极借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将有效增强职普融通推行的信心。

  再次,要不断创新职普融通方式和路径。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之间的学籍互转、学分互认,是解决融通的重要工具。探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习成果认定机制,建设职普融通“学分银行”。加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产教研创横向合作,增强应用型本科的“职业”属性。

  课程本色:

  构建职普融通“一体互融”新路径

  课程融合是职普融通的直接载体,课程互选、课程等值是职普分流情形下推进职普融通的基本方法。随着职普融通理念和实践的深入推进,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职普课程融合系统性改革摆上日程。

  高中阶段教育,由课程互选逐渐迈向职普课程一体融合。职普融通课程改革是难点,也是突破口。一方面,要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教育元素,在中职学校增加人文教育元素,通过课程互选,强化职普两类高中有效互动;另一方面,在综合高中试点职普课程融合,探索建立综合高中新型融合课程体系,并将新型融合课程体系向普通高中推广。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增补职业教育课程模块。要在中小学课程中增设劳动课程、职业技能和体验课程,同时在县区设立公共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平台,各校互享职业技能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变革课程观念,如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职业元素、职业性案例,嵌入职业技能,并落实到教材改革和教学过程督导之中,使职业观念和职业情感自然渗透到普通教育的全过程。

  按照专门性职业素养课程和渗透性文化课程,分类研制课程标准。构建职业素养(通识)课程模块,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确立多学科、跨专业混合融通教材设计原则,为课程融合提供优质教材支撑。

  产教底色:

  探索职普融通型“产教实践”新范式

  黄炎培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也是职普融通的本真,职普融通中的普通教育一侧,需要大力探究产教融合实践具有示范性的教育方式。

  普通教育怎样进行产教融合实践是一个新难题。当前,首先要明确普通中小学教育中产教融合实践的目的,同时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产教融合活动,探索适合普通教育规律的产教融合实践方式。例如,组织学生走进现代产业园区真实体验企业生产场景,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技能大师进校园指导学生劳动实践等。

  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为传统的劳动教育提供了体验场所,但也存在生产性、职业性不足的一面。为推动普通中小学产教融合实践落到实处,可以鼓励普通中小学与中职学校合作,将中职学校的实训场所扩建成常规性“片区公共产教实践实训场所”,并将职业实践实训列入普通中小学选修课程,课程分年级、分专业类型,由各县区中职学校集中承担。鼓励普通中小学校、县区教育管理部门和典型性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结合产业研学,促进职业体验、劳动观念培养,激发中小学生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渴望;与合作企业共建数字化远程共享实景“课堂”,通过全自动常态化生产场景录播,实现中小学生不出校门如入厂门。

  (作者:邱旭光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牟英海系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