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建领航强引擎 “五个聚焦”绘蓝图
发布时间:2025-11-11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1日08版
近年来,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形势,明确“以新工科为主体、以新能源为特色、以数字经济为方向”的办学定位,锚定“八个一流”建设目标,扎根赣鄱大地,深化产教融合,以“五个聚焦”为路径,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学院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等多项荣誉。
聚焦“红绿蓝金”四色融合
走出铸魂育人新路径
学院推动红色文化、绿色产业、蓝色工匠与“金课”资源有机融合,着力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问题。
红色文化铸魂。学院依托萍乡“工运摇篮”红色资源,构建以校内逅龙山思政基地为核心、安源纪念馆等6处红色场馆为支撑的“1+6”实践教学圈,推动思政教育从“讲授式”向“沉浸式”转变。
绿色产业筑基。学院围绕光伏等绿色产业链,联合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强化、顶层拓展”课程体系,实现教学与产业联动。
“金课”资源赋能。学院打造“金课+金教材”体系,引入行业标准与真实案例,建设模块化、数字化课程资源,推动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蓝色工匠培育。学院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博士领衔+技术能手示范”的师资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蓝色工匠”。
聚焦“三心四美”文明创建
构筑诗意校园新范式
学院围绕“环境舒心、学习开心、安全放心”和“校容悦目环境美、质量一流品质美、师生幸福身心美、社会满意和谐美”目标,着力打造“四季有花、处处有诗”的文明校园。
坚持文化铸魂。学院以红色文化为根基、工匠精神为核心、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打造“星火班”“思源团”等育人品牌,构建“红色+思政”育人生态,实现“时时受熏陶、处处可育人”。
强化思想引领。学院打造“红心铸魂+匠心赋能”的“双心”品牌,构建校园网、公众号、短视频“三位一体”传播矩阵,培育“肩上有责、脚下有路、眼中有光”的时代新人。
汇聚宣传合力。学院注重讲好工院故事、传播工院声音,3年来获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报道500余次,学院美誉度持续提升。
聚焦“四维联动”专业布局
构建产业服务新模式
学院以需求为导向,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新增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前沿专业。通过创新课程建设路径,联合龙头企业开发课程、共建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探索交叉融合育人,打破机构壁垒,构建跨专业课程体系,推行“项目驱动+双导师制”,培养复合型现代工匠;打造“政行企校”协同平台,引入企业真实场景,构建“产教融合、学用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聚焦“五共一体”产教融合
树立校企协同共生样板
学院创新“五共”融合模式,实施“2+0.5+0.5+N”培养路径,实现产业布局、企业需求、岗位能力、生产实践与行业前沿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作任务为导向,强化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双提升;建立课证融通机制,依托企业自主评价资质,将新工艺、新技术纳入核心课程,推行“课证学分置换”,增强学生岗位适应力与发展潜力;建设虚实融合实训平台,共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形成“课证用评圈”一体化闭环,提升“产教评”协同育人实效。
聚焦“三维路径”职教出海
构建跨境协同联动机制
学院深化跨境办学合作,与老挝、泰国等高校及中资企业构建“校—校—企”育人机制,共建“智能装备产业学院”。学院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同时推动资源与标准输出,开发《数据库技术》国际数字化教材,构建“课程共建—标准输出—技能培训”一体化国际育人体系,搭建交流互鉴平台,持续推动职教国际化。
(罗亨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