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与环境学院(锂电科技学院):“锂”想启航 产业学院引领育人新生态构建
发布时间:2025-11-10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0日07版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锂电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与环境学院(锂电科技学院)依托遂宁锂电全链条产业生态,以四川省现代产业学院——锂电产业学院为引领,联动省级“绿色锂电”产教融合改革试点、遂宁锂电新能源市域产教联合体、遂宁市工匠学院等平台,整合锂电大数据中心、国家锂电材料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筹)(以下简称“国家锂电质检中心”)等关键资源,联合天齐锂业、盛屯集团等龙头企业,构建“生态赋能、全域耦合”办学模式,为区域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产业学院牵头“政校企检”,打造融合新平台,破解资源分散难题
产业学院的引领作用,首先体现在打破“政校企检”各方壁垒,推动资源从“分散”走向“聚合”,构建“资源聚合、功能协同”的产教融合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政府部门主导的“产教城”一体化布局,由产业学院承接落地。2022年起,射洪市政府部门在射洪市经开区建设锂电科技学院,将学院发展纳入区域锂电产业规划;政府部门牵头组建省级锂电市域产教联合体,而产业学院正是联合体的“执行中枢”——通过建立“政校企检”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落实实体化运行,打破园区、企业与学校界限,形成“产业—教育—城市”协同联动格局,让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聚焦产业需求的“园院融合”模式,由产业学院深度践行。全面对接锂电全产业链,深度融入射洪市经开区,将天齐锂业、盛屯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技术、设备、专家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行“工学交替”“岗位实习”,组建“天齐锂业班”“盛屯强技班”等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组教学团队、共管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盛屯集团通过产业学院捐赠1200万元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激发其对锂电行业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动力。
质量与标准的“教学植入”,由产业学院搭建桥梁。以产业学院为纽带,串联起院内锂电安全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群,企业国家级别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及CNAS/CMA认证的国家锂电质检中心,将产业端的“质量标杆”与“国际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这种“安全—生产—质量”一体化的实战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实现从“安全操作”到“精通工艺”再到“质量评价”的能力跃升。
产业学院主导“共建共享”,构建育人新体系,打通要素流动堵点
产业学院的引领价值,更体现在以“要素畅通、同频共振”为目标,主导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推动政策、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高效流动,为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动力。
在政策与资本协同层面,产业学院是“1+1+1+N”联合体的核心纽带。依托产业学院,产教联合体建立理事会主导的治理架构,整合教育、产业、科技部门政策资源,在招生招工、师资互聘、基地共建等领域实现政策协同;资本投入上,形成“政府部门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模式——政府部门投入基建资金,学校提供师资与场地,龙头企业定向投入设备与经费,最终构建起“1个省级经开区+1个产业学院+1家龙头企业(天齐锂业)+N家中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的联合体格局,让政策与资本精准服务于人才培养。
在人才要素流动层面,产业学院是“双师型”团队的孵化平台。依托产业学院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技术专家和技能大师担任产业导师,承担核心技能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推动专业教师定期赴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工艺改进与研发项目。这种“内培外引、双向交流”模式,由产业学院全程统筹,确保师资团队既懂理论又通实践,让课堂知识始终“接地气、达前沿”。
在数据与技术驱动层面,产业学院是教学创新的“智慧中枢”。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将“锂电大数据中心”与“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遂宁指数)”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监测全球锂电技术专利、产能布局等动态信息,精准研判产业链对人才类型、能力的需求变化,为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依托“遂宁锂电之都展示中心”,以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直观理解产业链全貌与前沿技术,推动教学形态从“静态灌输”转向“动态赋能”,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产业学院聚焦“需求导向”,打造育人新高地,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纽带,产业学院以“供需匹配、全面赋能”为目标,从专业布局、项目合作、社会服务三方面发力,将人才培养与区域锂电产业发展深度衔接,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高地。
在专业布局优化上,产业学院以产业链为“指南针”。围绕遂宁“锂矿采选—材料制备—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全产业链,产业学院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以“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为核心,以“分析检验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为支撑的专业群,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技术升级与岗位能力变迁,实时优化专业方向与课程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各环节需求“精准对位”。
在深度合作推进上,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主体”。作为四川省“绿色锂电”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核心承担者,产业学院统筹4000万元省级专项建设资金与企业奖补资源,联合天齐锂业等龙头企业,共建省级锂电产业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国家级别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是教学实训的载体,更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纽带,推动产业学院从“人才培养”向“技术服务、产业支撑”延伸,助力遂宁“锂电之都”建设。
在社会服务拓展上,产业学院以工匠学院为“辐射窗口”。依托产业学院建立的遂宁市工匠学院,聚焦锂电产业技能提升需求,面向企业在职员工、社会从业人员开展定制化技术培训与等级认定,同时承担省级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川东北地区退役军人培训、中小学生新能源研学等项目,年培训能力超3000人次。这种“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模式,由产业学院统筹资源、制定标准,将教育功能从在校生培养延伸至社会人员终身职业发展,为区域锂电产业培育“川中锂工”品牌人才,实现了“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与环境学院(锂电科技学院)的实践证明,产业学院是破解“供需错配”难题的核心抓手。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学院打破了“政校企检”之间的界限,构建起“平台共建、体系互通、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既为遂宁锂电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也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锂电方案”。未来,随着产业学院功能的持续深化,学院将进一步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纽带,为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张莉萍 李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