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创新“岗课赛证创研”六维融合模式 培育高端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5-11-05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5日09版
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国家赋予“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战略使命的重要区域,高端技能人才是支撑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坚持“守职教之本,铸本科之魂,育产业之才”,校企双元协同,率先开展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历经6年实践,系统构建了特色鲜明、科学规范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协同创新“岗课赛证创研”六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岗课融通筑根基、赛证双驱精技艺、创研协同强能力、工匠精神砺品格、五育并举塑新人”的人才培养路径,累计为自贸港输送万余名高端技能人才,成为助力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摇篮”。
锚定区域需求 构建六维融合育人模式
岗课融通筑根基:实现“教学与生产同频”
学校深挖产业需求,立足海南,面向粤港澳,联合华为、齐鲁制药等龙头企业,开展本科专业需求调研,总结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四维映射体系,形成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要求达成矩阵,将行业标准、竞赛标准、证书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环境与生产环境对接。
赛证双驱精技艺:实现“技术与技能共振”
学校聚焦学生发展需求及专业技术与综合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证验学,赛证双驱,精进技术技能水平,实现技术技能与岗位匹配的双重提升。学校研制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建立“班赛—校赛—省赛—国赛”四级竞赛体系,设立专项奖励,实行“竞赛获奖抵学分”政策,激发师生参赛热情。学校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质量考核,设立专项助学金,全员全额支持考证培训费及考试费,保障证书获取通道,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显著提高。
创研协同强能力:实现“创新与科研联动”
学校围绕职业本科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锚定人才从“技能应用”向“技术创新”的进阶转变,以科研反哺教学、以创新对接产业,创研协同联动,全面强化学生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技术技能,培养自贸港发展所需的高适配高端技能人才。学校依托海南(青年)公共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工作室+团队+项目+竞赛”培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资源对接、场地支持,推动创新想法转化为实践成果;先后开展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课程改革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下职教本科角色定位、发展路向及建设要求研究》(项目编号:CSDP25LF4A401)、海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新时代征程下职教本科“三高三用”特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5ZC-208)等课题研究,学校颁布科研促进教学实施办法,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5个省级科技创新推广平台及13个校级研发中心,聚焦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等自贸港重点领域,鼓励本科生深度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将技术攻关过程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科研资源与教学内容融合、研究能力与专业素养同步提升,助力学生突破技术应用边界,拓宽创新研究视野。
深化产教协同 筑牢校企共生纽带
学校通过校企协同,建立“条件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双元五共”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让产业资源全方位转化为育人资源。
平台共建:打通产业资源转化通道
条件共建强基础。学校牵头成立1个省级职教集团,联合牵头成立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度参与6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4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756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共建228个校外实训基地、41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充分保障实践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对接。
双元育人:深化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人才共育提质量。学校推行“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鼓励企业专家进课堂,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设64个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打通培养与就业“最后一公里”,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
过程共管强协同。学校出台《主要教学环节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突破传统合作模式,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评价考核9个主要教学环节实现要素、资源、管理的深度耦合与创新。
合作发展:形成可持续合作生态体系
成果共享促转化、合作共赢谋发展。校企共同组建创新团队,聚焦产业需求,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技术攻关,推进科学研究,深化社会培训,提供企业咨询。在合作发展中,将企业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厚植自贸土壤 成效彰显育人担当
学校生于海南沃土,长于海南发展,始终以服务海南建设为己任,全力服务自贸港建设发展,以高水平的专业建设、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效能的社会服务,成为自贸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专业建设跻身前列,对接产业精准度高
学校建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航海技术)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4个;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入选教育部“双千”计划微专业3个。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MOOC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部、省级规划教材7部;承担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各类项目35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打通了职业教育晋升通道,形成了同海南自由贸易港主导产业相匹配的中高本一体化职教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攀升,留琼服务意愿强
就业质量持续提升。自升本以来,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13000余人,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达95%以上,留琼率平均达66%,自贸港产业高端岗位就职比例达36%,为自贸港重点产业提供稳定人才支撑。103名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其中11人被双一流院校录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满意度达96.54%,专业对口率达80.03%。
技能水平显著提升。近3年,学校本科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598项,其中国际级86项、国家级85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55项,省级122项;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29项,获授权专利28项,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100%。
社会服务效能显著,赋能发展贡献度大
技术服务赋能产业。近5年,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61项,开展非学历培训28.9万人次,技术服务到账金额超8700万元;为海南封关运作、海洋经济发展等提供决策咨询,22篇研究报告获省市领导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用。
船员培训固海兴疆。学校建有海南省示范船员培训中心,具备无限航区船长、轮机长最高等级培训资质,为自贸港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累计培养南海维权、岛礁驻守、旅游交通和远洋运输等从业人员4万余人次,年均承担海南全省近70%的船员培训量,解决了多年来涉海工作人员岛内不能进行系统培训的难题。为三沙提供“送教上岛”培训及事故调查支持,年均培训驻岛人员300余人次,助力南海国防建设和海南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社会服务彰显担当。学校依托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省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及科技创新推广平台,开展58个职业工种141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开展“信息共享平台”“美化乡村”等系列项目,服务乡村振兴;开展“椰苗美育行动计划”、航海知识科普等活动100余场。近5年,开展非学历培训289072人次,服务政府、企业项目1056项,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作为全国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与海南自贸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将以更高站位扛起职业本科教育创新使命,持续深化“岗课赛证创研”六维融合育人模式的示范引领价值。未来,学校将紧扣自贸港产业升级与国家战略需求,以打造职业本科教育标杆为目标,建设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高地,让更多海科匠才扎根海南岛、建功自贸港。
(作者:冯莉颖 赵美玖 刘成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