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构建托育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25-11-03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3日02版
■在托育人才培养实践中,不能简单地将低学段与低学历要求对应,须破除托育工作等同“简单看护”的陈旧观念
■要从提升托育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明确托育人才培养体系标准等多维度出发,前瞻性构建托育人才培养体系
据央视新闻报道,从专科到职业本科再到普通本科,近年来相关高校接连开设托育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随着家庭养育观念的全面升级,社会对专业化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也对托育人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托育人才培养实践中,不能简单地将低学段与低学历要求对应,要从多维度出发前瞻性构建托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普惠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提升托育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筑牢托育人才培养的理念基石。在传统认知中,常常认为教育对象的年龄越小、学段越低,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就越低,托育教师长期被简单地视为“看护者”“保姆”。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不敢托、不放心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引导托育教师正确认识到,托育工作是融合早期教育、婴幼儿保健、医学、发展心理学及安全护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实践活动。托育教师是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引导者,需要洞察婴幼儿发展需求,通过科学的观察评估、专业的环境创设,以及积极的回应互动,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托育教师是家庭养育的专业支持者,能为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方法,缓解家庭养育焦虑,构建家园共育桥梁。当前,亟须破除托育工作等同“简单看护”的陈旧观念,明确托育人才要具备精准支持婴幼儿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能力,而非局限于基础生活照料的单一技能训练。
明确托育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完善托育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科学规范且契合行业需求的托育人才培养体系标准,是推进人才培养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支撑。
其一,要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布局建设,实现托育人才供给与市场岗位需求精准匹配。鼓励地方普通高校、职业本科院校依据区域托育人口变化情况,科学动态布局婴幼儿护理、早期教育等托育服务急需的相关专业,开设0—3岁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课程,订单式培养托育人才。其二,探索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从根本上提升托育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与专业化水平。在探索出台托育教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托育教师培训大纲、职业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将托育教师列入准入类职业资格目录,完善托育教师评价标准。其三,积极构建贯通式学历层次衔接体系,推动托育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有机衔接。当前,以专科为主的托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行业日益专业化、人民大众对托育质量的需求,必须优化托育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结构,构建从专科到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贯通式托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本专衔接”等方式,打破学历壁垒。例如,专科教育侧重于基础技能培养和实践操作训练,本科教育则着力深化专业知识传授及评估管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培养效能的再提升。
探索“医育融合”协同培养模式,创新托育人才培养发展的实践路径。建立医育协同育人机制是实现托育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深度对接的关键举措。加强医育结合,将医学专业知识与托育教育实践紧密融合,对于提升托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搭建医学院校、基层医疗机构、托育机构合作平台,制度化地推动医疗资源向托育领域辐射,形成“医学院校学习—基层医疗机构见习—托育机构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网络。医学院校负责学生的医学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模拟实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临床实践指导和医疗服务支持,托育机构则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托育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通过成立“医育结合联合教研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探索解决托育领域的新问题、新方法,培养其批判性创新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医学院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参与到托育人才培训等各个环节。总而言之,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协同培养体系,培养既懂教育又通医理的复合型专业托育人才,能够为婴幼儿健康成长和托育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李维,系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