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能适配”到“创新驱动”——泸州职院投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酒博园”构建协同育人场域
发布时间:2025-10-21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1日06版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模拟验证式”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模式,已难以适应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四川优质白酒支柱产业,创新性地建成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真实生产、中试服务、活态传承、国际交流”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酒博园”,通过构建真实生产、真实场景、真实转化协同作用的育人场域,将产业运行逻辑、技术创新活力和价值创造流程完整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锻造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技术创新力和产业洞察力,为职业院校破解育人难题、服务产业升级提供了“泸职范式”。
1
以真实生产为核心
锻造扎实的岗位胜任力
位于四川泸县经开区的“酒博园”,由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旗下四川经纬教育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这里绝非一个仅供参观的基地,而是一个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实体,其核心产品便是自主品牌“龙涧”酒。这意味着,学生的“实训”不再是孤立、虚拟的“课程作业”,而是关乎品牌生存与发展的“真实任务”。
从原料的甄选与采购,到酿造工艺的参数控制与优化,再到成品的品控、包装设计与市场推广,师生团队共同承担全部责任。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需要为“龙涧”酒制定真实的营销方案,并接受市场销量的检验;酿酒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是优化某一批次“龙涧”酒出酒率的工艺方案。这种“真刀真枪”的实战,将学习动机从“通过考试”转变为“创造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和责任担当。
在这里,学生入学即具备“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与企业双线管理。“酒博园”实行完整的“轮岗定岗”制度,学生在低年级进行系统性轮岗,全面熟悉从制曲、发酵、蒸馏、陈酿到勾调、品评、灌装的全产业链环节,建立对白酒生产的全局观。进入高年级,则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在酿酒师助理、品酒师助理、营销专员等特定岗位上进行深度实践。这种“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培养路径,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更理解了自身工作在整体价值链中的位置,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系统思维能力。
“酒博园”建立起一套以真实生产绩效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龙涧”酒生产的“出酒率”“优级酒比率”“生产成本控制率”“生产安全记录”以及来自市场的“客户反馈满意度”等关键绩效指标紧密挂钩。例如,一个小组在负责的酿造周期内,若能将优级酒产出比例提升,其相关课程的实践成绩将获得显著加分。这种“以产代考”的评价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拥有了来自市场和生产一线的、客观且刚性的衡量尺度,实现了“做中学、产中评”的教学做一体化,确保了毕业生具备“出校门即上岗”的硬实力。
2
以真实场景为载体
激发持续的技术创新力
“酒博园”并非只复现某一种香型或酒种的生产线,而是建设了覆盖中国白酒“浓、酱、清”三大主体香型,以及威士忌、白兰地等国际主流蒸馏酒的“全谱系”学习车间。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实训基地技术路线单一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对比、交叉的技术环境。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直观比较浓香型“泥窖固态发酵”、酱香型“高温堆积”、清香型“地缸发酵”之间的工艺差异与技术精髓。这种宽广的技术视野,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深刻理解不同工艺背后的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原理,从而避免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技能狭隘性,为未来的技术迁移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酒博园”里,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固定教材的线性安排,而是以企业真实的“生产工单”和基于历年积累构建的“技术故障库”为出发点。教学项目源于实际需求,可能是一张来自合作企业的特定口味基酒订单,也可能是一个生产中突然出现的“窖池酸度异常”或“出酒杂味”的技术难题。学生以技术小组的形式开展项目式学习,他们需要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提出假设、动手试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将静态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现场问题能力的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术攻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了保障真实场景教学的高质量,“酒博园”创新了“匠师一体”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柔性引进包括国家级白酒评委、非遗传承人在内的50余位行业大师,设立“大师工作室”常驻基地。形成“校内双师夯实基础操作与安全规范、企业技术骨干传授核心工艺与故障排除、行业大师亲授品评勾调与工艺优化”的协同执教、分层授艺机制。大师的亲身示范和言传身教,不仅传递了高超的技艺,更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实现“技”与“道”的融合。
3
以真实转化为引擎
培育前瞻的产业洞察力
在“酒博园”,依托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师生共同参与针对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如智能酿造、低碳减排)的研发项目。其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技术研发—中试放大—市场验证”的一体化平台。任何实验室阶段的创新成果,都可以在基地的千吨级标准化车间进行中试验证,成功后即可快速应用于“龙涧”品牌的产品迭代,并推向市场接受检验。学生得以完整参与从创意产生、技术实现到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经历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商业敏锐度。
学院积极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将这一高端产业活动融入教学。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标准研讨、数据采集、工艺验证等环节中。同时,师生共同进行的专利申报、品牌战略规划、文化IP打造等活动,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执行标准的“工具人”,而是主动理解和影响行业规则、塑造产业未来的“主人翁”,从而建立起对产业顶层设计的深刻洞察力和强烈的行业责任感。
“酒博园”设立“酒文化创意中心”和“创新创业孵化器”,鼓励学生跨界合作。酿酒技术专业的学生与设计、营销、旅游、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组队,共同开展新酒品开发、包装设计、品牌故事讲述、酒文旅项目策划等创新实践。这打破了技术人才的单一技能壁垒,推动“白酒+”的融合发展,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学会整合技术、文化、市场和商业要素,培养其集成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从而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酒博园”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近5年,学院为区域酒企输送近万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2%,毕业生在头部酒企就业率达62%,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社会服务与辐射引领效应凸显,技术转化收入1700余万元,助力酒企降本增收超10亿元。
“酒博园”建设的探索表明,职业教育要真正肩负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必须彻底打破校园与产业之间的“围墙”,通过构建真实生产、真实场景、真实转化,实现育人逻辑从“知识灌输”到“能力生成”、从“技能适配”到“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作者:何杰 鲍学东 魏荷琳分别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务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