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职业学院:创新“双师引领型”产教育人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21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08版
枣庄职业学院积极响应“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创新构建“三维联动·五链贯通”计算机类“双师引领型”产教育人模式。该模式通过政校企协同、五链贯通培养、“双师”引领教学等创新举措,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政校企”三维联动 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学校依托枣庄市互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联合行业专家、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为产教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智慧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公司在京津两地的资源,引进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山东鲁南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搭建“校、企、生”之间的桥梁,加强对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动态追踪。制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和过桥人才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教师进企业锻炼,提升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水平。
此外,学校还建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向互聘”制度,开展“教师进企业”活动,累计派出教师20人次到企业实践。
“五链”贯通培养 打造闭环育人体系
学校基于工程教育OBE(成果导向)理念,设计“课程链(模块化课程包)—项目链(企业真实项目库)—岗位链(岗位能力矩阵)—认证链(1+X证书体系)—创业链(孵化平台)”五链贯通的闭环培养路径。构建模块化课程包,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形成三级递进项目库,推行“1+X”证书制度。通过“五链”有机衔接,形成“教学—实践—认证—就业—创业”全链条培养闭环,近3年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数量增长94%,对口就业率达91%,有效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双师”引领教学 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学校构建“双师引领”产教共同体,依托“大数据工程师+云计算/人工智能认证培训师+金砖国家技能联盟委员”等职业认证资格,联合相关企业,共建“课程开发委员会”,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模块。校企共编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7部。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团队,双方分别委派教师承担教学计划中50%的授课任务,企业教员均为拥有5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企业级工程师。
学校在实训课程中大量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将企业的先进人才培养经验和理念带到课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通过在线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高校所授的课程,而且增强了企业所需要的实操能力。
“三维”评价体系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多元评价。该体系将职业技能认证、竞赛获奖、企业项目实践等成果纳入学分置换范围,建立“过程性+认证性+增值性”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轨迹,企业导师评价占比40%;认证性评价对接行业标准和“1+X”职业资格证书标准,96%的毕业生获专业认证;增值性评价通过创新学分衡量发展潜能,学生综合能力平均提升42%。
学校“双师引领型”产教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在应用推广方面,相关成果已在山东省内3所高职院校落地应用,覆盖大数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6个专业,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人。校企共建的1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双导师”培养机制,使92%的学生获得真实项目实践经验,学生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提升至85%。
在质量提升方面,该模式推动80%的教师完成课程重构,形成“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学生获省级技能竞赛奖项75项,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6项,培养齐鲁工匠后备人才22名。孵化出14个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家族文化数字化项目获省级“双创”大赛奖项。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1%,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未来,枣庄职业学院将通过建设产教融合认证中心和开发国际化课程包,推动模式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的方案。
(作者:关静 张璇 王乐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