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服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5-10-2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2025年10月20日07版

观 点

职业学校教育在推进“产改”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发挥职校、工会、企业的协同作用,合力推进“产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职业学校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推进“产改”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实践中,各地职业学校通过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共建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等方式,在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助力学历与能力双提升方面已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产改”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这一过程也面临一些挑战:人才培养与产业快速变化的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产教融合“校热企冷”、深度不足,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不畅,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服务“产改”的效能。为更好发挥职业学校的作用,破解当前困境,需从以下几方面系统推进。

第一,强化工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引智入企、深化产教融合。

一是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由工会牵头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省级创新工作室联盟。同时,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和用工计划,联系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定期举办“引智助企”等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的技术难题。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利用自有平台,开发适配移动端的微课程、虚拟仿真实训模块,并引入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累积制度。

二是创新技能竞赛与培训模式,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开展精准化技能竞赛与培训,并设立针对产业工人的特色赛项。依托工匠学院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特别是在数字技能和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推广“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支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

三是完善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生态。强化权益保障与政策支持,推动完善产业工人薪酬分配机制,推动企业签订能级工资集体合同,探索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股权激励等多元分配方式,使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相匹配。

第二,突出职业院校主体功能,强化人才支撑与多维培训。

一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密切关注全省产业发展动态与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增设相关专业。同时,加强跨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复合型产业工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在课程开发方面,加强企业深度参与,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开发团队,根据企业生产过程与岗位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开发。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管理与考核,提高实习效果。

三是建立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互认机制。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认证互通互认办法,明确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教育学分转换规则。高职院校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学习成果互认平台。加强对技能等级证书的规范管理,提高证书通用性,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提供便利。

四是优化培训内容,避免同质化。高职院校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明确各自定位,根据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开发差异化培训课程。双方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培训资源。同时,加强对培训市场的监管,提高培训质量,满足产业工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

第三,激活高校科技潜能,助力企业创新与“产改”深化。

一是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协同机制。建立常态化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机制,相关部门深入企业摸排。针对能源装备、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精准掌握企业在研发、生产中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形成规范、详细的技术需求库。同时,搭建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定期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开展技术对接会,促进双方精准匹配。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协同。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凝练科技计划项目指南,采用“竞争择优”“揭榜挂帅”等方式遴选高校科研团队承担项目。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同时,共建研发平台,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建设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三是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加速落地应用。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整合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服务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提升专业能力,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科技成果的有效对接与交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容错免责机制,激发各方积极性。

(作者:李文博,单位:黑龙江省教科文卫体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