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数字供应链学院:深耕粤北教育热土 培育乡村振兴电商人才


发布时间:2025-10-1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15日15版

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服务于乡土、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活力的专业人才?这是时代向职业教育发出的提问。过去,学校常常面临“学生不愿回乡、技能水土不服、支撑体系薄弱”的三重困境。

作为广东省属唯一的财经商贸类公办高职院校,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数字供应链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直面时代命题,目标清晰而坚定:培育一批对家乡怀有深厚情感、懂技术、善经营、能创新的复合型“新农人”,以及能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产业“领头雁”。

情感的联结——让乡土情怀成为学习的内驱力。要让学生愿意投身乡村,首先要让他们爱上乡村。学校认为,专业教育的起点应该是情感的联结与文化的认同。

学校的课堂可以设在广东连南瑶寨的千年梯田旁,以便学生用镜头记录“一粒米的诞生”,亲身感受农耕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也可以设在非遗传承人的工坊里,让学生学习瑶绣的精巧针法,探讨如何将古老的民族纹样通过现代设计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

在“行走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乡村的旁观者,而是乡村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他们对“三农”的认知从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切身体验和深厚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专业认同与乡土自豪感,成为他们日后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最强大的内生动力。

知识的重塑——打造“量身定制”的实战课程体系。除了拥有投身乡村的热情之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硬本领。为此,学校重构了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匹配的“定制化”课程体系。

围绕真实的“农特产品”,学校设计了“一品一课”全链路项目实战。以“英德红茶”为例,学生团队需要完成从茶园溯源、品牌故事挖掘、包装设计、直播策划到线上销售、物流优化的完整项目。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不断攻克的真实挑战。

学校通过“一村一策”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英德市连樟村,师生团队深入调研,为红茶、麻竹笋等特色产业量身定制电商方案;在连南千年瑶寨,则侧重“瑶绣非遗+电商文旅”的融合发展。通过“一品一课”与“一村一策”相结合的农商一体实践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标准化的电商运营技能,更学会了因地制宜、系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技术的赋能——为乡村产业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学校紧跟技术前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学与助农实践,让学生掌握最具竞争力的“硬核”技能。

在实训中,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预测“连州水晶梨”等季节性农产品的最佳预售窗口和目标客群;利用AI系统对直播话术进行实时分析与优化;借助AI技术打造“数字果园”等沉浸式直播场景,极大增强了产品吸引力和消费者信任度。

技术不再是冰冷的机器和代码,而成为实实在在帮助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城市、提升价值的“新农具”。

生态的构建——搭建多方共赢的育人平台。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适宜的“土壤”。学校着力构建由政府、学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村镇五方协同、深度联动的育人“生态圈”。

学校与本地头部电商企业、农业企业家协会等行业组织共同成立“数字乡村产业学院”,邀请技术总监、直播达人走进课堂担任导师。依托“双百工程”,在连南、英德等地建立多个“村村播工作站”,手把手培养本土“村播达人”和“乡村运营官”。

学院还积极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诊断乡村产业短板,助力企业补齐冷链物流、绿色包装等产业链环节。通过构建政校行企村协同育人生态体系与运行机制,学校将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融为一体。企业由此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乡村获得持续发展的造血能力,学生也在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实现个人价值。

经过数年深耕,这场始于课堂的教学改革已在粤北大地结出硕果。最令人自豪的是学生的成长与蜕变。近三年来,学院累计培养800余名电商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8%,返乡就业创业率从最初的8%历史性提升至45%。其中涌现出以陆飞红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毕业生。他在家乡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将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所在村党支部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陆飞红的故事、是学校人才培养成效的生动缩影。

同时,学校为区域发展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通过“直播+合作社”等模式,惠及200余户农民,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改革经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成果已被新疆、安徽等地20余所兄弟院校借鉴。

学校的实践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如何深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广东方案”和“粤北样板”。未来,学校将继续扎根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培育更多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乡村振兴“领头雁”,为描绘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画卷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马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