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砥砺奋进育“匠星” 扎根陇原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10-1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08版

在“羲皇故里”甘肃省天水市,一所扎根西部、肩负使命、服务国家战略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正以崭新的面貌、奋进的姿态闪耀在陇原大地上。

在50载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核”之坚韧与奉献、“工”之精密与务实,围绕核工业地质勘探和装备制造两大专业发力。学校先后获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高校、甘肃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等荣誉。

202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整合原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原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资源基础上,组建成立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标志着学校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续写着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新篇章。

传承·根脉

核工业根基深厚 全链条人才覆盖

学校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家核工业与“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50余载风雨兼程,学校始终赓续“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三线建设”精神,形成“核工之脉”精神谱系,累计培养出14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大国工匠和行业栋梁,被誉为培养“陇原匠星”的摇篮。

进入新时期,学校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动服务甘肃省“强工业、强科技”行动,构建“特色引领、集群发展、交叉融合、协同赋能”的现代化专业体系。现设置装备制造、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等12个专业大类,首批开设资源勘查工程技术、测绘工程技术、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等5个职业本科专业,构建覆盖上游地质勘探、中游核装备制造与运维、下游核技术应用与辐射防护的完整核工业专业链。

学校围绕“核工业”和“机械工业”两大核心,形成以工业大类为主线,以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两翼”,以电子信息、资源勘查、应用化工、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专业为补充的专业格局。核工程技术专业群精准对接国家“双碳”目标及核产业链,与中陕核、中核检修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为区域乃至全国核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同时,学校建成机电一体化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旅游管理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拥有工业分析技术、旅游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3个国家骨干专业,以及岩土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6个省级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和一批省级特色专业等,形成了核特色鲜明、多学科协同、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高度适配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融合·协同

产教深度融合 导师引领成长

学校坚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路径,通过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共享的生态链,实现教育、人才、创新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截至2025年9月,学校已与200多家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建124个校外实训基地。牵头组建全国地勘行业核技术应用、全国半导体显示行业等4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在甘肃省内率先组建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5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前厂后校”产教融合汽车实训基地被列为甘肃省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培育单位。

学校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有效贯通“教学—实训—就业”全链条。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试点12个,实施现场工程师项目4项,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锤炼技能,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超过90%,成为产教协同育人的“天水样板”。近5年培养毕业生超万人,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做好“引育用留”工作,夯实师资力量。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99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51.23%,高级职称占比31.11%,“双师型”教师占比52.26%。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培育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7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18个,涌现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匠、陇原人才、甘肃省技术能手、省级“工匠之师” 等一批高水平人才。

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与共建国家的教育合作,成功入选首批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获批第一批“尼日利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立项单位;成功创办海外分校——“中泰伏羲智造学院”,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与开放办学水平,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搭建了高质量的合作平台。

成果·辉煌

50载培育匠星 影响力贡献度持续攀升

50载薪火相传,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结出丰硕成果,社会影响力和行业贡献度持续攀升。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673.92亩,建筑面积52.9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2亿元,馆藏图书208.42万册。建有188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包括国家级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3D打印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高水平平台,为学生技能跃升提供了强力支撑。此外,建设华为ICT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业互联网技术实训室、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现代化实践场所,共同构成了覆盖各专业群的先进实训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技术技能与创新精神的融合培育。近5年,学生在全国和省级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600项,其中包括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等多个高层次奖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氛围,有效淬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匠精神。

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坚持以“服务三线”为己任,聚焦区域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目前已建成先进制造、3D打印、高分遥感等6个省部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天水协同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多个科技服务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接横向技术服务202项,申请国家专利402项,发表科研论文925篇。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等载体,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技术培训量达3.99万人次,累计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超20万人次,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愿景·未来

融入国家战略 服务区域发展

面向未来,学校将锚定服务区域发展新坐标,勇担技术创新策源地新使命。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聚焦低空经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核技术应用等方向,积极融入宝汉天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建设,动态优化专业结构,打造跨学科、高水平专业群,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学校将致力于打造培育卓越工程师的摇篮,构建人才培养新范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升级“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共同体”能级,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共享科研平台、实践基地和教学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向“学科交叉、项目驱动、能力进阶”深度变革,努力培养一大批心怀家国、敢闯会创、具备卓越工程师潜质的时代新人。

学校将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实施更开放更积极的人才政策,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将更加主动地融入天水及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应用,为助推西部发展贡献新智慧、担当新作为。

学校还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昂扬的姿态、更坚实的步伐,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行业共生共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高质量服务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贡献更多“甘工大”力量;为陇原沃土培育更多技术精英、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甘工大”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