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产业一线 培养“新工匠”


发布时间:2025-10-1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0日02版

面对新产业、新技术对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人才培养工作要跟上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脚步

近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落幕。本届大赛科技味、产业味十足。大赛紧扣“技能照亮前程”主题,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沿,尤为注重与新业态、新技术对接,项目设置紧贴科技变革、产业发展、企业实际,注重技能与技术的有机融合。与第二届相比,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相关的新职业项目增加了15项,乡村振兴赛项首次被纳入国赛。特别是国赛项目中,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新领域赛项占比超50%,充分体现了大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定位。

这种技能竞赛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有效推动了以赛促练、以赛育才,既为世界技能大赛遴选优秀选手、为获奖选手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也为技能人才培养建设苗圃。同期举办的技能强国论坛、技能展示交流、绝技绝活展演、技能培训小课堂和青少年体验区等活动,不仅实现参赛选手的技能提升,也有效推动了参与观众在看中学、干中学,以此播撒更多技能火种。

职业技能大赛是推进技能人才工作的具体举措,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工作缩影,背后折射出的是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深入思考和生动实践。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随之加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场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空前强烈。以数字经济为例,数据显示,我国数字人才缺口达2500万至3000万,特别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人才需求量激增,产业、技术的人才支撑力仍然不足。不仅是量上的需求,对技能人才质上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技术带来大量的研发探索领域和制造生产的拓展领域,要求技能人才能够也必须成为驱动业务创新、提升效率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创新型“新工匠”。

面对新产业、新技术对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人才培养工作要跟上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脚步,把“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放在一条持续交互的螺旋轨道上,通过加强课程互建、师资互聘、情景互动等,确保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的发展需求保持动态一致。

课程建设上,要打破专业课程设置的学科惯性,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面向产业一线,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探索“产业—专业—课程”传导链的动态响应机制。同时,还要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技术进步和要求,及时优化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和企业新技术对人才要求的匹配度和适应性,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零时差”对接。

师资建设上,要通过师资互聘强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互动。通过聘请“产业教授”将行业前沿技术、实战经验和最新案例带入教学实践。面向产业一线培养“新工匠”的前提是立足产业一线培养“新教师”。因此,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产业适应能力。要不断提高企业在师资培训中的参与度,如将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时长纳入考核体系,新入职无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应先安排集中赴企业实践后方可上岗。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要通过创建校企协同项目平台等,实现校企资源与技术的互嵌共享、人才培养和技术场景的深度融合。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把教学活动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习内容到企业真实生产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使用共享设备,参与企业实际技术项目,开展前沿技术的演练和掌握前沿设备的操作,在真实的复杂情境中理解技能的应用边界、社会影响及跨技能领域的关联,而非孤立掌握技术技能。

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趋势的同频共振,是破解人才供需错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技能人才培养跟上新产业、新技术发展脚步,在产业发展一线培养更多“新工匠”,为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筑牢人才根基,让“技能照亮前程”的价值充分释放,助力制造强国、技能强国建设迈向新高度。

(作者:吴雄熊系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