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内部质量保障 迎接办学能力评价


发布时间:2025-09-3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30日05版

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质量保障是职业教育最为有效的质量保障。当前,全国各省份正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2025—2030年)》要求,陆续启动高职院校办学能力评价工作。如何建设与外部办学能力评价相适洽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亟须思考的问题。

首先,厘清体系建设路向。一是新理念的内涵。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理念沿着“测量监控—评估改进—制度保证—文化塑成”进化,在“文化塑成”视域下,体系建设的目标不仅是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还要建立支撑制度落地的精神体系,要厘清企业、行业和家长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质量期盼,以及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要领悟“标准引领、预防为主,制度规制、文化护航,全程管理、持续改进”的思想精髓,借鉴国内外院校质量保障的成功经验。二是新要求的意蕴。办学能力评价中,办学条件监测考量校园建设、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等“四要件”,以确保学校守住办学条件底线,保障基本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评估聚焦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等“五要素”,以推动教学改革,增强学校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适配性。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四要件”细化指标及监测点,“五要素”具体内涵及观察点,将它们确立为内部质量保障的重点对象和重要内容。

其次,优化质量保障制度。一是完善日常工作标准,包括过程规范和目标清晰。要将“四要件”“五要素”要求创造性写入标准,同时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专业人才适应性评估、教风学风协同建设等选择性纳入标准。绩效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达到、合理关联、有明确时间界限),同时守住条件监测底线。二是严肃标准执行审核,包括过程标准执行监控和绩效标准达成评估。审核要重视培养师生的质量主体意识及提高管理者的业务素养,要增强过程标准执行审核的计划性,每年选择若干主题,3年左右实现审核全覆盖。要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的作用,客观判断情况、精准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三是强化审核结论应用,包括物质、成长、精神激励和约束等。审核结论要应用到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聘任、教学教育管理成果奖评选表彰,以及研学深造、职称评定、干部选拔任用、各级各类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评选表彰中。

再次,塑造质量保障精神。一是树立共同质量价值观。要组建专门团队研究提炼形成学校的质量方针、目标和口号,并将其融入学校的管理制度,在制度执行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要引导督促二级单位依据方针、目标和口号制定本单位的质量行为守则,并采取措施使之成为单位的集体人格。二是提升团队负责人领导力。要建立领导力标准,明确校级领导、行政职能部门干部、二级学院(系)干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乃至班团干部领导力发展方向和要求。要明确并落实职能部门责任,强化他们依据标准选人用人、组织培训、实施考核和指导改进的意识,自觉服务领导力发展。要积极倡导团队负责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循序渐进提高政策、理论和实践水平。三是培育和谐人际关系。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公平性,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规范校务公开,充分听取师生对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改革的意见,畅通沟通渠道、推动决策、执行和监督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要建立“满意度”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师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测评,及时发现和改进管理与服务中的问题。

(作者:杨建林 陈寿根,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职教育专业认证的‘江苏模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