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锚定产业需求 构建装备智能化技术专业群协同发展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9-17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09版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深耕冀中南40载,以专用装备及智能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与前瞻的教育布局,成为区域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人才孵化器与技术服务高地。学校聚焦专用装备制造关键环节,组建由装备智能化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5个职业本科专业构成的装备智能化技术专业群(以下简称“专业群”),创新构建“双轨交叉并行、项目串接、产训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本科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参考。
产业锚定 构建专业群协同发展新格局
专用装备及智能化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其高质量发展急需大量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现场工程师。学校深度剖析产业人才需求,梳理出系统集成测试工程师等11个典型岗位及103项职业综合能力指标,为专业群建设筑牢产业根基。
专业群遵循“全链条覆盖、差异化分工”原则,形成协同支撑产业升级的专业生态。其中,装备智能化技术专业聚焦系统集成与测试,为智能设备互联互通提供关键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分别深耕基础零部件设计与机电设备装调,夯实产业转型基础;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专注自动化设备控制,搭建技术转化桥梁;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面向智能产线管控,提供赋能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5大专业岗位基础能力高度共通,核心能力相似度达35%,就业方向相似度达80%,形成覆盖专用装备从零部件到智能产线全流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与链主企业共建的“两体三平台”产教融合平台,专业群实现校企资源深度耦合。产业导师与专业教师互兼互聘,生产项目与教学项目双向转化,企业标准全面融入教学评价,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
模式创新 打造多路径人才成长新生态
专业群打破传统培养范式,构建多路径分类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通道。“项目串接、产训合一”模式将企业真实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认岗—轮岗—跟岗—定岗”四阶段螺旋进阶实习,让学生在企业车间真实场景中完成从“学习者”到“准员工”的身份转变。“仿题仿作教学做项目—真题仿作学训项目—仿题真做产训项目—真题真作生产项目”的四级项目实训,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逐步提升学生认知能力、专项技能与创新能力。
针对高端岗位需求,专业群创新“岗位学徒、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现场工程师学徒制培养项目,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确定岗位标准与考核细则;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企业认证证书,毕业后直接上岗。
专业群依托大国工匠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守敬创新学院”,实施“双导师制”,通过科研项目、竞赛项目、创新项目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课程重构 构建育训衔接融合新体系
基于岗位能力图谱,专业群打造“两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框架。通识课程与基础课程平台聚焦“一基四能”培养,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与通用技能;智能产线管控等核心模块课程强化专业技术能力,确保学生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企业个性化模块与拓展模块提供轴承智能生产线、边缘计算技术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在职业培训领域,专业群构建“智能化、数字化”育训衔接体系。围绕数控机床装调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智能装备运营、工业互联网应用等培训课程,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协同发展。在实践教学领域,专业群遵循“机械—机电—自动化—智能化”技术逻辑,形成层层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链条,使学生毕业时兼具扎实理论与复杂工程实战经验。
专业群的建设实践,彰显了学校扎根产业办学的初心。通过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专业群培养出一批“一基四能”复合型现场工程师,为冀中南专用装备及智能化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未来,专业群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为推动区域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贡献更多力量。
(高英敏 王新彦 刘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