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立德树人守初心 实践赋能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5-09-1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03版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院40年来,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2024年,将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升格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开启了学院思政课建设发展新篇章。

学院以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为核心抓手,系统推进实践研修成果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构建了“理论学习、实践研修、成果交流、课堂融入、质量提升”五位一体的工作新模式。通过全额保障研修经费、系统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等系列举措,有效打破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教师实践经历和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局限,极大拓展了教育教学场域,显著提升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创新引领:打造“三导向一体系”研修新范式

学院创新构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体验导向”三维驱动的实践研修新模式,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实践研修体系。在研修准备阶段,学院依托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提前研读研修基地历史资料,明确教学问题和研修目标,做好理论储备。在研修实施阶段,学院要求教师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采集一手素材,每人至少形成3个与课程章节精准对接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研修总结阶段,学院召开成果交流汇报会,通过展示交流、领导点评、同行互鉴,全面提升研修成果质量,为融入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资源融通:构筑“双循环多联动”育人新格局

学院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和专业优势,高标准打造校内校外协同联动的资源整合平台。校内深度整合校史馆、中国·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北疆文化展厅等特色资源,精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生态文明研修基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修基地等校内研修基地,有效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壁垒。校外携手敕勒川博物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同时与所在地区党校联合探索“高校+党校”协同育人模式,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与育人内涵,形成校内外资源互补、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机制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新体系

学院将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实践研修成果转化的关键保障,创新构建起“制度、考核、激励”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将“行走的思政课”纳入教学质量工程与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课程、项目、成果”联动考核机制,推动实践研修与党团活动、校园文化、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学院通过政策融通与制度赋能,建立系统性支撑保障体系,形成“行以致知”的育人生态,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确保实践研修成果持续、稳定、高效地融入课堂教学。

成效卓著:实现“三维度一体化”质量新提升

通过系统化、全方位推进实践研修成果融入教学,学院实现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程建设3个维度的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理论阐释力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思政课从思政课教师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可感、可亲、可信,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的“金课”。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标志着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使命重任在肩。学院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深化实践研修与教学改革的融合之路,持续优化“三导向一体系”研修范式,不断丰富“双循环多联动”育人格局的时代内涵,健全完善“三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学院将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更具特色、更富实效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奋力书写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韩瑞平 李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