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连育工匠 语技融通架心桥

东盟国家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培养的广西行动


发布时间:2025-09-1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16日05版

广西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合作框架,依托区位优势与丰富的职教资源,扎实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质量合作发展,聚焦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将来华留学生培养作为深化合作的关键抓手,构建并实施了“标准共建—语技融通—文术共生”的培养路径,开辟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新路,打造出东盟国家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培养的“广西样板”。

标准共建:对接产业需求绘制跨国培养蓝图

广西构建了“需求牵引—标准贯通—认证闭环”的跨国人才培养标准建设机制,通过以下路径破解产教供需错配难题:

需求精准测绘。绘制产教融合“导航图”。广西依托10个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国别研究所,联合上汽通用五菱、柳工集团等62家“走出去”企业,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共同绘制新能源汽车、跨境电商等八大领域技能人才需求图谱,精准识别区域产业链人才缺口与能力要求。

标准协同开发。架设国际人才培养“高架桥”。广西职业院校采用“政—研—校—企—行”五方联动的方式,制定了22项跨国职业资格标准,其中15项被东盟国家纳入职业资格框架,并依据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东盟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标准32项,覆盖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训要求等核心维度,实现 “产业需求—人才培养”全链贯通。

推进实施认证闭环。打造质量保障“环岛枢纽”。主要由课程认证、证书认证和质量监控来实现,通过开发东盟互认课程包实现课程认证,推行“1+X”跨国证书体系实现证书认证,建立跨国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实施质量监控,建立“标准执行—效果反馈—动态优化”闭环机制。

语技融通:构建“中文+技能”融合育人新范式

广西立足东盟留学生培养特殊性,创新 “三维贯通”育人机制,通过以下做法破解语言与技能割裂的困境:

课程体系重构。从模块化到生态化。聚焦岗位能力,开发“文化根脉—语言主线—技术应用”活动式模块课程,建成114门双语活页课程包,开发37项VR(增强现实)实训模块,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建设,形成东盟来华留学生课程体系的生态化构建。

师资结构升级。构建跨国协同教学共同体。创新打造 “三师联动、多元互嵌”的国际化师资体系,突破传统师资能力边界。首先是专业导师夯基固本。遴选国内“双师型”骨干教师承担专业技术理论教学,确保教学内容对接产业前沿。其次是技术导师赋能实战。聘请58名东盟国家产业教授驻校授课,将东盟国家产业发展的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再次是文化导师融通互鉴。邀请非遗传承人+语言专家组建文化导师团队,在相应的实训中嵌入文化解析,培养留学生“技术应用+文化理解”的双重素养。

教学场景革新。虚实融合的智慧课堂。聚焦东盟留学生培养特殊性,创新“文化转化—技术赋能—数据循证”三维教学场景。文化转化,是将壮锦纹样、铜鼓工艺等转化为技术认知符号;技术赋能,是依托中国—东盟职教云平台建立“虚拟演练→跨境协作→实境认证”实训链;数据循证,是通过AI能力雷达图动态追踪学生“语言—技能—文化”三维素养,驱动个性化教学干预。

文术共生:深植文化根脉赋能价值共同体构建

广西践行“以技传文、以文润技”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西民族特色与现代工匠精神深度融入留学生人才培养,破解文化隔阂导致的价值认同难题,实现“文化理解—技术认同—命运与共”的共生发展。

文化根脉植入技术载体,激活工匠精神基因。在实训教学中系统融入文化元素,如在新能源汽车维修课程中解析“鲁班锁”榫卯智慧,诠释精密协作的工匠精神;在建筑技术实训中再现广西侗族风雨桥的生态营造智慧;在电子商务实战项目中推广壮锦、绣球等非遗文创品,培养学生文化价值转化能力。同步开发了12门文技融合课程,使技艺传承与文化浸润同频共振。

双向文化浸润平台,架设情感共鸣心桥。实施“东盟留学生文化使者计划”,鼓励学生展示本国文化并深度参与“广西三月三”等民俗活动。组织“走读广西”实践行,带领学生探访柳工智能制造基地、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遗址,在实景中感知中国发展脉动。定期举办“技术·文化·责任”主题沙龙,引导东盟师生共议区域可持续发展,强化“一带一路”建设者使命感。

工匠精神涵育体系,筑牢价值认同根基。构建“现代鲁班”精神培育机制,将“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纳入课程评价标准,设立“鲁班小匠”表彰跨文化融合标兵;建立“职业价值观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技术伦理、社会责任等素养发展;依托东盟校友会网络,宣传优秀留学生的“知华友华”典型事迹,持续扩大多元文明互鉴的“同心圆”。

广西以“标准共建”精准锚定发展需求,以“语技融通”有效破解培养瓶颈,以“文术共生”深度涵养价值认同,探索出一条“需求对接精准化、培养模式融合化、价值认同共同体化”的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留学生培养新路,不仅为区域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架起了民心相通、技艺相授、命运与共的坚实桥梁,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质量合作与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了鲜活的广西智慧与力量。

(作者:陈良,系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