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优课筑基 专群赋能 实践融创
——区域协同下的立体化育人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29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29日10版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永州,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深刻把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时代内涵,精准锚定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以深化产教融合为路径,以“双高”建设为抓手,以区域协同为轴心,系统构建了“优课筑基、专群赋能、实践融创”的立体化区域协同育人模式,致力于构建校地企育人共同体,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优课筑基:锻造区域协同育人的核心根基
学校通过系统化设计、精准化实施、动态化调节,让课程成为学校与产业协同育人的坚实内核。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学校聚焦区域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需求,构建“产业图谱—岗位能力—课程模块”的逆向设计体系,形成“公共基础课强素养、专业核心课筑能力、特色选修课拓视野”的三级课程矩阵,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深度耦合。
二是以师资为驱动,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引进产业教授、技能大师、教学名师,实现“三师协同”,形成“名师引领、骨干支撑、青年接力”的传承格局;创新“线上线下混合、理实虚一体、‘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打造“名师引领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企共研实践课”的三级课堂模式,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三是以共享为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学校牵头组建多个区域职业院校教研联盟,共建共享“云端+实体”教学资源库,推动“标准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用”的课程共享体系。
专群赋能:构建区域产教融合的育人链条
学校秉持“链上筑学”理念,以产业思维破题,坚持产教融合,教随产出。
一是以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学校深度融入永州“一核两轴三圈”区域经济格局,聚焦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永州市“3×2”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坐标,以质量提升为内核,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贯通”的新局面。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让课堂接轨车间、实训对标生产、标准对接行业。
二是以协同育人对接人才链。学校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动“企业导师进课堂、学校教师进车间”,聚焦培养实战能力的育人模式,推行“教学做合一、工学交替、赛训融通”的实践体系,让学生在“真环境”中练就“真本领”,培育“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以技术研发对接创新链。学校搭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三环联动平台,与8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牵头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个,成立产业学院4个,校企共建技术服务和公共服务平台24个,形成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组教学团队、共研技术项目的良好合作氛围。
实践融创:激发区域协同发展的育人效能
学校坚持“做中学、学中创”的育人理念,通过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创新育人机制、构建共赢生态,让实践过程成为集知识应用、能力锻造、价值塑造于一体的育人过程,全面激发育人效能。
一是以平台共建拓展实践阵地。学校立足区域产业分布情况,构建“校中厂、厂中校、园中校”三维场景,实现“课堂—车间—市场”三境融合,推动“教室与车间、实训与生产、学习与服务”融为一体,实现实践场所与产业场景的深度交融、实践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
二是以机制创新激活实践动能。学校推行“项目引领式实践、岗位嵌入式锻炼、创业孵化式培育”的实践机制,建立学生参与项目研发、教师指导技术攻关、校企共推成果转化的联动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岗位实践中锤炼工匠精神,在创业尝试中激发创新活力。
三是以生态共育提升实践价值。学校构建“校地企协同、产学研融合、育用评贯通”的实践育人生态,通过师生驻企服务、校地联合攻关,既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又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实现实践育人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让每一项实践成果都成为服务区域发展的生动注脚,让每一次实践历练都成为成就人才的坚实阶梯。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优课筑基、专群赋能、实践融创”立体化区域协同育人模式,既是对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深刻践行,又是服务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始终坚守办学初心,以更高站位深化产教融合,以更实举措推进协同育人,持续完善校地企育人共同体,让更多“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扎根潇湘大地。
(黄小明 井雪 沈言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