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多措并举 培养数智供应链高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5-08-1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2日04版

物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驱动下,物流与供应链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格局重塑。面对物流与供应链数智化发展新趋势,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作为全国首批物流人才培养基地,主动对接供应链产业链升级、乡村全面振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面向江苏省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核心岗位群,以商流为驱动、以物流为核心、以信息流为支撑、以资金流为保障,提供全链路人才培养解决方案,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载体,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建设物流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智慧+共享”省级物流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入选全国物流教指委首批“人工智能+物流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在泰国瓦拉亚隆宫皇家大学建设了“江苏商院经世学堂”,着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建设“运营+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响应物流与供应链人才需求

学校紧密对接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对物流与供应链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及时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和行业标准,运用跨界思维和方法,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关键技术,推进专业群数智化转型升级,培养精流通、懂商务、晓技术、能运营的物流与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创新“多元协同、平台支撑、四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精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包括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运营、智能物流技术、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等专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形成“内部监控+外部调整”双闭环控制体系,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动态对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有效对接,推动专业群发展与产业链升级同频共振。

构建“通用+共享+核心+拓展”课程体系,对接供应链关键岗位群

学校以入选全国物流教指委首批“人工智能+物流职业教育”试点院校为契机,推进物流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深度应用,以及人工智能赋能的新型课程和资源建设,紧密对接物流与供应链岗位群,将企业实际岗位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校企共同制定知识能力图谱、厘清知识能力结构、共同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坚持“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理念,挖掘地域产业特质和供销行业特色,按照“夯实基础能力、凸显核心能力、延伸拓展能力”,形成以能力为本、具有“运营+技术”特色的“公共课程通用、平台课程共享、核心课程聚焦、拓展课程融通”课程体系,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打造复合型专业教学团队,提升人才培养关键能力

学校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展师德品牌活动;采用“全职+柔性”模式引进产业高端人才,打造校企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合作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推行校企互通“团队式、项目化”教师实践,促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创新成果驱动、项目带动、培训推动的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多层次教师培养体系。教学团队中博士占比25%,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比45%,“双师型”教师占比90%,建设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有全国教育系统内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苏省技术能手2人、市级教学名师4人,教学团队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

建设“智慧+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支撑专业群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学校在建设国家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江苏省“智慧+共享”物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础上,主动顺应物流行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平台化、融合化发展趋势,以及物流人才需求从“单一技能”向“复合跨界”、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变的趋势,及时推动学校物流实训基地迭代升级,融合大数据、AI、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数智供应链产教融合实训中心,构建“基础认知—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实践”四级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企业生产真任务、真场景、真过程、真产品的生产性实践项目,整合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跨专业协作,实现教学过程与产业流程融汇、教学项目与生产任务融通、教学评价与岗位考核融合,实现教学与产业深度融合。

构建“五协同”产教融合机制,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学校集聚政校行企园五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政策引导、教育教学、行业规范、实践经验与产业集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京东智能供应链产业学院、南通市物流与供应链产教联合体、数字供销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载体,建立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同时,作为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直属高职院校,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振兴需求,深化“苏合班”行业订单人才培养,面向农产品经纪人等开展“物流+电商+创新创业”融合式特色职业培训,创新“平台+运营+技术”服务模式,形成“培训+实践+孵化”全链条培育模式,年培训基层供销社员工、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人”2000人次以上,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国际化办学工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学校依托国家教育部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持续推进与泰国瓦拉亚隆宫皇家大学“经世学堂”项目,建设海外实训基地,分享物流类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教学资源,提升海外实训基地利用率,推进学生互访交流和教学培训讲学,以实际行动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贡献力量;与印尼泗水国际工商学院合作,建设印尼物流人才培训基地,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享教学资源,探索实施“专业+文化+语言”协同育人模式,以项目、课程、活动、节日为载体,促进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故事,培养既具备扎实物流专业知识,又能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同时熟练运用当地语言和中文进行沟通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中国企业海外人才需求和国际产能合作,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