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创新 技术赋能 区域服务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财经学院数字经济学科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0日04版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职大”)作为广西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在财经学院数字贸易、数字金融、跨境电商、智能财会等新兴领域,以服务区域经济转型为目标,依托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积极探索职业本科教育数字经济学科创新。

学科定位创新:构建“三对接五共同”生态化组群逻辑

(一)产业需求驱动的学科集群设计

针对数字经济学科建设滞后于产业迭代速度、难以满足产业人才需求的问题,南职大财经学院提出“三对接五共同”组群逻辑,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动态耦合。“三对接”即产业对接、岗位对接、技术对接,锚定产业坐标,基于广西“数据采集→处理→应用”数字产业链技术节点,精准布局物联网、移动通信、信息安全等专业集群,匹配区域智能终端制造、跨境电子商务等战略需求;开展“五共同”深化内涵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实训基地及评价标准,形成完整闭环建设机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果显著。

(二)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重构

南职大财经学院通过三维度改革实现数字经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在融合机制上,推行“岗课赛证”四维融通,将智能财税、大数据财务分析等“1+X”证书标准深度嵌入课程体系,形成“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课程内容与证书培训”的双融合机制;在学科交叉上,财经学院重点打造“金融+人工智能”特色方向,联合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组建数字金融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入全国数智碳金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跨平台课程上,构建“底层共享—中层融合—顶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技术赋能路径: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生态

(一)数字技术重塑教学场景

为破解数字经济产业校企合作“表面化”、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的痛点,南职大财经学院通过财务大数据成本分析模型(基于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以技术赋能构建数字经济学科深度协同新生态:打造人工智能、5G技术、AI技术赋能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实现“校园实训—企业产线”远程联动;与金蝶精一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建设数智财经大模型产学研中心,有效提高数字经济学科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二)产教数据链闭环机制

为构建“需求—技术—教学”转化闭环,南职大财经学院通过“双师”团队协同与真实项目反哺教学形成产教数据链闭环机制:企业工程师(如亿企薪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家)驻校授课,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近3年有效提升了亿企薪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服务的300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填报工作水平,实现校企人才互通与数据资源共享,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学院为广西制造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并将实际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真实项目教学应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区域服务效能:从标准建设到产业赋能

(一)国际标准建设与东盟辐射

为响应区域发展与国际化的双重要求,南职大财经学院在国际标准建设与东盟辐射方面成效显著:依托学校担任金砖国家机器学习赛项技术标准副组长单位和获任老挝软件工程技术人员标准制定队长单位的优势,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同时,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向东盟国家推广跨境电商物流、国际数智贸易等3个专业教学标准和13门课程标准。

(二)本地化人才造血机制

南职大财经学院通过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培训”生态,形成本地化人才造血机制:在人才输出端,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其中70%留在本地就业,60%成为南宁信息技术产业骨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稳定人才支撑;在社会服务端,学院年培训企业员工超2000人次,技术服务年创效4512万元,承担横向项目33项,在服务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南职大财经学院在新工科与新商科融合领域,通过深化交叉学科建设以响应“双碳”目标与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需求,培养更多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区域人才供需动态数据库,构建产教融合数据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依托中国—东盟国际化平台,拓展职教出海路径,分享“技术标准+职教标准”双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南职大财经学院的“三对接五共同”专业群建设模式、“岗课赛证”融通机制及产教融合平台创新,为职业本科教育回应数字时代需求提供了一定经验。未来,南职大财经学院将继续完善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何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