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浅析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趋势与策略


发布时间:2025-07-3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教育国际交流》2025年第4期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了中国职业教育随企出海。服务国家门类齐全、链条完整产业体系的中国职业教育,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中国经验。同时,也面临国内外实际办学条件环境差异大、“走出去”的国际化经验不足、缺少系统设计和部署等实际困难。职业教育“走出去”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支撑产业发展、保证安全办学和融入国民教育的方向,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合作成效,打造形成与国际通行职教协议等效可比、多国认可的标准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走出去;校企协同;统筹协调;标准体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国际合作机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稳步发展,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持续增长。2024年,国内共有27个省份200余所职业院校在70多个国家(地区)举办了4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2025年截至目前相应数字已增至300余所职业院校、80多个国家(地区)、5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职业教育“走出去”,以中国方案在境外培养当地学生,紧密服务中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服务国家周边工作需要,逐渐成为教育国际合作的突出亮点,不仅支持了中资企业海外本地化发展、支持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也有效提升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当下,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明晰形势、分析问题、坚定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01.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背景下,“中国制造”快速走向世界,职业教育出于服务产业的本质追求,自然而然地“教随产出”,一批“鲁班工坊”“丝路学院”“大禹学院”等职业学校海外办学项目伴随产业落地相关国家,顺应企业需求的同时也巩固了中资企业的产业优势,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响亮“铭牌”。2024年,怀进鹏部长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指出,职业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成为“5I”的教育,其中之一就是要面向国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具有相当优势。

(一)弥补全球职业教育供需“缺口”需要中国经验

产业数字化、绿色经济等新趋势催生新的职业技能需求,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带动职业教育需求增长(有研究显示,经济相对活跃的东南亚,职业教育仅能提供制造业对同时掌握机械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数字工匠”需求的40% )。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加剧,劳动力技能短缺,急需引入和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中国作为减贫成果卓著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成功快速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

(二)中资企业海外本土化发展需要中国职业教育

2024 年,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2399.3 亿元(同比增长 6.5%);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 16,556.5 亿元(增长 1.4%),完成营业额 9882.1 亿元。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设备、中国技术、中国管理的应用,需要与之适应的职业教育,即中国标准的职业教育。海外中资企业对本地熟练技术工人的强烈需求,促使企业愿意主动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实训场所、实践平台和就业岗位,助推了“校企联动式”的职教出海。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化、体系化优势能够为企业出海和周边国家提供支持

中国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与国家门类齐全、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1400多个专业,12万余个专业点),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线输送了超过70%的新增员工,形成了支持不同行业发展的基本能力。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已累计汇聚1722个专业(群)教学资源库、12,561门在线精品课程、8571个教师能力提升资源、79,652个虚拟仿真实训资源,总访问量82.66亿人次;平台国际版已上线近1.3万个微课视频,服务范围覆盖23个国家,具备了以数字资源支撑国际化发展的能力。

(四)国家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国家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要求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深耕鲁班工坊等品牌”。目前,国内大多数省份均出台了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鼓励政策,并相继推出一批体现本地历史文化的职教出海品牌。

02.现实困境

当前,职业教育“走出去”机遇众多,但要进一步发展,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

(一)国内外实际办学条件环境差异大

有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 8.86 年,除中东欧国家外的其他国家均比较低,西亚、东南亚、南亚分别为 8.3 年、7.1 年和 5.6 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以中等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不发达,社会文化和治理与我国差异大且受西方影响深。我国职业教育得益于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与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相匹配的知识能力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要适应在地的文化、社会和学员基础,特别是构建和形成适合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培养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积累调整。

(二)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国际化经验不足

我国以高等职业教育崛起为标志的职业教育大发展不过二十几年,一期“国双高”建设以来,职业教育才开始比较成规模地“走出去”,且多是学校自主的形式。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资源渠道,以及需求分析、当地政策、风险研判、运行保障、内容标准、证书文凭、资格认证等均不完善甚至缺失,特别是未与我国对外援建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投入协调衔接,没有形成国家层面各部门认可协调、系统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

(三)缺少“全国一盘棋”的系统设计和部署

除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目标方向,其他诸如:统筹国内地方和职业院校资源,避免在境外同一国家和地区的“内卷”式竞争,同时缓解职业学校个体条件有限与我成体系走出去之间的矛盾;系统谋划从支持我走出去企业,到服务当地民生福祉,到融入引领在地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安排;规划部署编制适合走出去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教材实训、条件要求、流程规范等,进而形成多国认可的职业标准框架等方面,还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安排。

03.基本方向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引进”“高端合作研究”目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为在地的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增值赋能。

(一)要锚定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不漂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职业教育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助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有利于推动全球发展合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这既是职业教育的职能所在,也是时至今日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发展之需。

(二)要着力支持我走出去企业本地化发展不动摇

“教随产出、校企协同”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基本模式、存续之道、价值体现。要充分发挥我国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完整、紧密服务先进生产力的优势,以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为主要方向,支持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支撑的先进生产力在合作国落地发展,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宜训则训,宜培则培”,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民生改善、加快发展繁荣。

(三)要把安全办学作为一切决策的基本前提

“一带一路”沿线覆盖约140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不一、社会复杂多样,治安水平受政治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宗教民族矛盾、恐怖主义威胁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两极分化”特征。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要强化国别风险评估,“危地不往、乱地不去”,轻资产办学,充分尊重地方风俗、借力当地教育基础、背靠我走出去企业,明确具体的安全策略和应急预案,牢牢守住平安底线。

(四)要把中国方案在地化并融入国民教育作为努力方向

一如我国走出去企业的在地化发展,“走出去”的中国职业教育只有将中国经验与当地的教育基础、社会发展、民众需求结合起来,嵌入中国成功的技术、标准、课程,打造基于中国方案、符合当地实际、满足发展需要、融入国民教育的在地职业教育,通过“你中有我”的改造升级达成信任与认同,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实现可持续发展。

04.推进策略

近年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经历了从主动交流、引入合作,到随企出海、百花齐放的发展过程,要以提升组织化程度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布局、优化配置,提升质量、提升影响”。

(一)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

在将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外交大局的基础上,统筹国家对外援助与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加强教育部与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商务部、外交部、驻外使领馆(团)的协商合作,从项目设计阶段就注重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软实力,支持我国使用对外援助资金向外提供的硬援助,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援助物项的存续质量、可控程度和援助效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物质基础。打通国内职业教育装备、人员等的国际流动通道。

(二)完善教育领域的规划部署

研究职业教育服务大国外交布局体系,制定关于规范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意见,明确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点方向、区域任务、基本模式、进程安排,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管理流程、基本条件、质量保障、监督评价等。落实元首外交成果,开展欧美国家合作、深化东南亚国家合作、加强中亚国家合作、实施“未来非洲职业教育计划”,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

(三)统筹不同省份的分工协作

各地对标国家战略对本省对外交流合作的定位,统筹职业教育走出去已成主流,“百花齐放”的同时应加强全国范围的统筹协调,最大限度避免资源分散与重复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增效”的“一盘棋”格局。要相对明确不同省份的分工方向,以避免面向相同地区的“内卷”式竞争;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以消除信息差和分摊合作成本;推动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以激发各地形成合力的积极性。

(四)健全内涵发展的标准规范

职业教育走出去能否成功,根本在于质量,在于人才定位的适合、教学内容的适配、质量保障的有效、培养质量的认可。要明确不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有组织地开发与之匹配课程资源,培养培训能够高质量实施教学的师资队伍,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破解传统的教学困难和资源瓶颈,健全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探索构建认证体系,形成与国际通行职教协议等效可比、多国认可的标准体系。职业教育“走出去”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必然产物,是推动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普遍发展的宝贵中国经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始终都是响彻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旋律,相信随着国际朋友圈的拓展和稳固、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和深化,中国职业教育必将在更多地方更多领域绽放光彩,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林宇,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