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探索小语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3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31日03版

协同路径探索:构建小语种多维育人机制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区域合作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日益紧密,广西作为国家开放门户的区位优势越发凸显。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崛起,对具备小语种能力、数字技术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己任,聚焦“语言+技术+文化”“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路径,持续探索适应跨境新经济形势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新机制,努力实现“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目标。

学院创新形成了“基础交流—专业沟通—技术应用”三阶段递进式课程体系。基础交流阶段注重沉浸式、交互式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打牢语言运用能力基础;专业沟通阶段注重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实际,开设涵盖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模块的实用课程,推动语言技能与数字技术协同提升;技术应用阶段鼓励学生参与真实跨境电商项目、海外实训等,打通从课堂到岗位的能力迁移路径,提升职业胜任力。

校企联动赋能:推动产业对接与技术创新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依托RCEP跨境电商产业学院等平台,积极联合厦门颜值立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华丽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探索长期有效的校企联动协作机制。通过推行“双导师”制,邀请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共建和项目实训,强化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产业的紧密衔接。

学院还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跨境电商直播泰语实用教程》,该教材被认定为广西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了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的对接。近年来,学院师生广泛参与“桂品出海”直播带货、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活动,学生屡获佳绩,并在东南亚平台取得单周销售额近百万泰铢的突出成绩,充分体现了“以赛促学、以创促能”的育人成效。

师资多元发展:打造复合型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校企共建”多元并举的人才发展策略,注重吸引具有语言、技术和国际背景的复合型师资力量。通过组织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境外研修及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

当前,学院已逐步形成一支熟悉双语教学、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具备丰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多元化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参与教材编写、赛事指导、国际交流等方面成果显著,多次指导学生在自治区及国家赛事中获奖,为学校小语种跨境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坚实支撑和持续动力。

文化互鉴共育:拓展国际视野与交流平台

跨文化素养是小语种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不断拓展中外交流平台,承接打造了“泰友趣”“越友趣”“走近壮乡 感知中国”“澜湄朗读者”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并举办中泰文化互鉴主题论坛和海外微直播、文化研学营等项目,促进中外师生的深度融合与交流。

学校与东盟主要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国际学院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托校际合作协议,国际学院持续推进中外学生交流、海外研学、联合培养等多元项目,每年面向小语种专业遴选学生赴泰国等地交流学习,丰富他们的跨文化体验。通过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和优化海外实践内容,学院在“文化引领、语言支撑、能力共育”方面持续创新,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专业自信。

成效持续深化: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以“语言+技术+文化”协同育人为主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走出去”需求,创新产教融合与校企协作机制,为东盟小语种与数字经济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职方案”。毕业生在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领域就业创业表现突出,相关经验多次获行业和社会高度认可,有效提升了区域经济内生动力和国际化水平。

展望未来,国际学院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局,进一步完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与机制,不断提升国际胜任力与技术创新力,力争为服务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贡献力量。

(李德灿 张芸 闭露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