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数字赋能、四链协同”构建汽车类专业教学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7-2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与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聚焦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探索构建“数字赋能、四链协同”教学新生态,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转型,为高素质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范式。

一、锚定产业需求,构建“四链协同”生态体系

立足汽车产业变革对人才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术”双重需求,学院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打造“需求链-资源链-教学链-评价链”闭环生态,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一是精准定位“三能三实”育人方向

紧扣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确立“三能固本・三实强技” 培养定位:以“能吃苦、能担当、能协作”三大素养筑牢职业根基,以“理论扎实、技能硬实、创新求实”三维能力强化专业内核。通过数字技术分析汽车企业核心岗位能力需求,绘制专业能力图谱,将培养目标贯穿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与评价全过程,确保人才规格与车企实岗要求精准匹配。

二是数字驱动四链动态闭环

需求链智能捕捉。依托企业信息平台实时对接汽车生产现场,捕获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转化为教学资源标签与课堂案例。

资源链动态开发。融入车企标准与技能大赛资源,开发汽车发动机拆装虚拟仿真模块、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活页教材等数字资源。

教学链精准实施。利用智慧教室与AI助教开展混合式教学,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实践”,课堂有效参与度从38.4%提升至93%。

评价链循证驱动:通过大数据平台采集全流程学习数据,生成学生技能成长曲线、教师教学改进报告及课程适配度分析,实施“过程+增值”评价,实现“教-学-评”持续优化。

二、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打造能力生成新路径

围绕汽车类专业“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练”的核心问题,构建动态课程体系与智慧教学模式,推动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

一是“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对接产业实岗

按照“企业实岗引导、典型任务实做、行业应用实用”思路,重构课程体系。通用能力平台,开设《汽车产业文化》等通专融合课程,培养“三能”素养与岗位通用能力;专业核心模块,将汽车装调、智能诊断等典型任务转化为模块化课程,强化“三实”能力;跨界创新互选,打破专业壁垒,设计《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等跨专业课程,通过“车企出题-师生解题-市场验题”模式培养跨界创新能力。

二是“三周期嵌套”保障内容动态迭代

建立“月-学期-学年”内容更新机制。月度对接转化,依托信息平台、对接生产现场,实时捕获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按照模块化、颗粒化、情境化标准将其转化为

教学资源,并分解融入相应专业课程。学期诊断优化,校企联合诊断教学内容匹配度,调整资源开发计划。学年重构升级,全面调研产业技术变革,迭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是“三师导学+数据驱动”,重塑课堂形态

打造三类特色课堂。虚拟课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汽车生产线,智慧课堂运用AR技术还原发动机拆装场景,企业课堂嵌入车企生产车间开展“学工艺-练工单-创方案”实战训练,实现“教-学-做-创”一体化

创新“三师导学、三段实施、双向互馈”教学模式。专业教师统筹教学逻辑,车企导师带入真实项目,AI助教推送个性化资源;基于任务驱动、探究推进、沉浸巩固三阶段实施教学;依托智慧平台实时采集学情数据,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形成“导学精准化、课堂互动化、反馈即时化”的闭环育人生态,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与素养养成的深度融合。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全面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跃升。近五年,学生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00余项。学生毕业即能胜任多岗位协同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类专业教学改革,以数字技术破解职教难题,以系统思维重构育人模式,为职业教育教学革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为制造强国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书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供稿: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王秀芬 陈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