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双国字头金课”课程改革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6 浏览量: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典型案例与优质课程名单,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鲁劳职院)汽车工程系《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装调技术》课程强势入选全国99门优质课程之列!这是该课程继获批“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后斩获的第二项国家级认证,成就了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罕见的“双国字头金课”殊荣。这不仅是对一门课程的认可,更是该系近年来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深耕课程内涵建设的集中体现。

一、厚积薄发:国家级荣誉背后的课程建设“硬实力”

《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装调技术》的脱颖而出并非偶然,近五年来,该系课程建设呈现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已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省级优质课程群。其中包括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优质课程1门,山东省在线精品课程5门,涵盖《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路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如《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自动变速器原理与维修》等;入选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7项,包括《走进自动驾驶技术》《自己动手更换汽车易损件》等实用技能课程;以及山东省继续教育数字化共享课程1门《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理》。这些课程覆盖专业基础、技术前沿、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坚实的金字塔式课程梯队。

二、创新引擎:“一核双驱、四维赋能”金课锻造密码

课程建设的累累硕果源于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与创新实践——“一核双驱、四维赋能”模式:

“一核”:聚焦 “打造高水平、高适应性、高共享性职业教育金课” 这一核心目标,引领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学院层面出台了《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优质示范课程认定管理办法》《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该系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响应,每年组织课程设置与调整专题调研,科学制订年度《课程建设计划》与《课程诊改方案》,通过“一诊、二建、三改进”的循环模式,设定清晰的校级-省级-国家级阶梯式建设目标,确保课程建设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动力充沛。

“双驱”:突出 “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双轮驱动、一体化建设,践行“育训并举”的特色路径。

该系依托“山东省充电桩运行与维护培训基地”等平台,将企业员工培训、社会学习者能力提升需求深度融入课程开发体系,实现了同一课程面向全日制学生与在职人员的差异化教学设计,《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装调技术》正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典范。同时,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理》《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等课程优势,积极承担充电桩运维培训、新能源二手车经纪人技能培训、汽车维修工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项目,仅为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电力等单位开展“充电设施运维类”培训就达5次,社会服务总额超100万元,切实赋能区域产业升级,是“双轮驱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

“四维”:在具体实施层面,四个关键维度协同发力,赋能金课建设。

一是健全闭环治理体系,筑牢课程优化根基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动态优化的治理机制。学院建立了以“标准先行、过程监控、多元反馈、持续改进”为闭环逻辑的科学化、规范化、动态化课程治理体系。具体表现为:首先,制定高于基准、特色鲜明的校本核心课程标准;其次,通过实时采集分析学院自主打造的“智慧课堂”平台数据以及教学督导随机听课等手段,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精准监控;再次,将教师互评、学生评教、行业专家评价引入与“智慧课堂”精准对接的“智慧评价”系统,形成多维度的立体评价网络,实时反馈课程质量状态;最后,定期召开课程诊改专题会议,识别优势与短板,形成具体的改进任务清单和优化方案,驱动课程内容迭代、教学方法更新和资源完善。这套机制有效保障了课程建设的规范性、质量可控性和持续进化能力,并在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现场复核中获得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专家组特别肯定了学院作为非试点院校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的思路、机制与成效,成为制度保障的有力佐证。

二是锻造高水平师资团队,夯实人才支撑核心

课程建设的蓝图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来落地。该系将师资建设视为核心引擎,着力打造“双师素质过硬、团队结构合理、发展动能充沛”的教师队伍。其核心路径在于:一是深化“双师型”内涵建设, 实施刚性的教师企业锻炼制度,专业课教师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深入企业锻炼(其中新进教师入职第二年内须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锻炼),目前该系“双师型”教师占比已达100%。二是构建“名师+骨干+企业工匠”的结构化团队, 共同承担课程开发、资源建设、实训指导、技术攻关等任务,该系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为依托,2022年入选“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三是引育并重优化师资生态, 大力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同时选聘全国劳模王进、山东省劳模李琛等行业大师、劳模工匠深度参与教学。四是建立教师能力持续提升支持系统, 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培训与发展支持。近五年培养山东省技术能手11人,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1人,全省技工教育通报表扬先进教师1人,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1人,为高质量课程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激活课程源头活水

课程建设的生命力源于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同频共振。该系以深度产教融合为核心战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束缚,重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首先,积极构建“校企地”融合平台, 牵头成立济南经开区产教联合体、山东省机械行业职业培训教育集团、山东省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联盟,组建智能网联车辆、智能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精准对接

产业需求,校企共同研究产业新业态、行业新标准、新技术,确保课程内容始终动态聚焦产业前沿。其次,实施多元融合策略: 推行“课岗对接”,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工艺进行教学化改造,转化为核心教学内容,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无缝衔接;深化“赛教融合”,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技术标准、评价体系与前沿应用转化为教学项目与评价标准,近五年师生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竞赛一等奖30余项,充分彰显融合成效;落实“证课融通”,将“1+X”证书制度及行业权威认证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与考核评价,学生成功考取1+X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中级)、汽车维修工(三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三级)等证书,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超96%,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再者,校企共建具备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现“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学徒、作业即产品”,其筹建的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已获批国家级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配备比亚迪、吉利等主流车型平台及驱动电机拆检、动力电池测试维护等核心设备,涵盖高压安全、智慧充电、智能网联等实训功能区,提供全链条、产业同步的实践环境,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典范。

四是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学习转化效能

教法改革是课程“活起来”的关键。该系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系统创新:一是全面推行行动导向教学,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二是深度融合数智技术赋能教学,建设智慧教室、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引入VR/AR等先进技术,有效解决传统实训中“高投入、高风险、高消耗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问题。三是构建评价指标多维化、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要素数智化、反馈动态化“五化一体”评价体系,形成课程教学的闭环反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创新实践成效显著,近五年课程团队创新抛锚式、支架式等模式应用于教学,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山东省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有力促进了优质课程资源向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效转化。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凭借扎实的课程积淀与“一核双驱、四维赋能”的创新实践,构筑了金课锻造的核心竞争力。这生动诠释了该系以课程建设为关键支点,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矢志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坚定实践。展望未来,该系将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创新,聚焦新兴产业技术变革,优化“育训并举”长效机制,以孵化更多“金课”为引擎,持续推动专业内涵提升与人才培养质量跃升,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孙建俊 李娜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