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探寻“浸润式”思政教育新路径
活水无声育青禾 涓流奔涌润心田
发布时间:2025-07-04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4日07版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国灵魂·世界眼光”育人品牌创新为抓手,构建“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强调育人方式的科学性、育人过程的持续性,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实现管理育人有突破、服务育人有温度、文化传承有方法。2023年9月,学院成功入选第二批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课程育人“浸润”作用
一是构建全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学院倡导教书与育人“同向同行”的理念,要求在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打造全域课程思政的课程生态系统,提升课程育人效果。课程思政以思政元素赋能课堂现场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巧妙引用蕴含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的案例,多维强化课程思政浸润效果,实现思想教育、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浸润。二是打造专业特色课程思政育人品牌。结合各专业特点,学院着力打造一批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品牌。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打造“红色钢琴”课程思政品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并举行红色歌曲钢琴展演沙龙,用流淌的爱国音符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此外,专业团队还把课程思政延伸到实践教学,将课程思政搬上舞台,以舞蹈、朗诵、合唱、演奏等艺术方式展演作品。学生在演绎作品时,能够深刻领略到其中的育人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
创新育人活动品牌,强化实践育人“浸润”效果
一是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春节、“广西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二是坚持推进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组织中外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赛事服务等志愿活动,打造中外学生实践共同体。学院成立的“中外学生同讲中国故事,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理论宣讲实践团连续7年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被评为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中外学生同讲中国故事,实践育人共筑时代梦想”活动入选2021年广西教育系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创新工作典型案例。三是精心策划红旅研学实践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持续打造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品牌。例如,组织学生到邓颖超纪念馆、中国红军第八军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红旅研学活动,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营造浓厚人文氛围,挖掘文化育人“浸润”价值
一是加强党建文化建设。学院打造富含党团文化元素的学生活动室、辅导员工作站等活动平台,营造以红色文化为格调的育人氛围,常态化组织学生在平台开展活动,接受党团文化的熏陶,提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修养。二是加强专业文化渲染。学院精心雕刻教学楼文化氛围,在每层楼打造一个专业文化走廊,重点宣传名师风采、学子榜样、发展荣誉等内容,强化学生对专业思想的认同与信心。三是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楼前建设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以寓意雕像立体呈现学院特色的廉洁文化,让学生进出楼宇、目光所至皆触动思想之弦。四是营造国际化文化氛围。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思维的人才为导向,从建筑墙体装饰到文化展厅布局,从展示内容选择到双语宣传设计等细节,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优化育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育人“浸润”功能
一是提高管理队伍服务本领。通过系统培训、外出交流等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以高尚的思想品德、过硬的服务技能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提升人格魅力,提升工作满意度,实现服务育人价值。二是发挥辅导员队伍“精准育人”功能。辅导员坚持一线工作法,把工作重心前移到宿舍、教室与食堂,把辅导员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建到学生公寓,推行“周五宿舍谈心”制度,深入宿舍倾听学生心声,面对面了解学生实际,关心每一名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赢得学生的崇敬与认同。三是强化专业教师队伍“责任田”意识。随着“三全育人”工程的深入推进,专业教师具备了“以生为本”的强烈意识与行动自觉,聚焦学生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精神养分,增强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创新性,积极挖掘每项工作蕴含的育人价值,合力打造人人、事事、处处助力学生发展的“大思政”格局,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
(林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