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铸魂 项目强技 数智赋能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实践
发布时间:2025-05-27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27日06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成都纺专”)立足职业教育特点和自身优势,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创新构建“党建铸魂、项目强技、数智赋能”三维联动育人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创新之路。
三维联动育人模式有机融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技术赋能三大维度,贯通通识教育、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依托三维联动育人模式,学校累计获得256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国家级别竞赛奖项,建成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50余项标志性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党建铸魂
“红色引擎”激活数学课堂
成都纺专人文与通识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充分发挥“红色引擎”引领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育人环境打造等,构建了“党建+育人”协同发展新格局,为新质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党支部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将党建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构建“校长党课+党支部微课+红色研学”教育体系,推动组织生活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与教学水平。党支部牵头编制《纺织数学课程思政图谱》,挖掘“经纬编织中的统筹思维”等特色思政元素,开发纺织类数学实验案例库,实现数学原理与行业文化的价值共生。课程“高等数学”获评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导数的概念”入选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并在全校展示,数学教学团队获得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党支部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抓手,组建“数学课程创新教学团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等专业团队,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又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创新提出“明理筑基、致用强技”的教学理念,明确数学课程“文化基础、专业前置、素质教育”的三重定位,为新质人才培养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师资队伍。获得校级“双师型”教师团队、特别贡献集体奖等荣誉;立项省级教改课题5项,科研课题2项;发表科研、教研论文44篇(SCI、EI论文23篇);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立项建设校级科研平台1个。
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实现党建和业务深融互促,党支部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党支部工作入选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大基层党组织实践案例,获得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立项。党支部书记入选第二届四川省“四有”好老师。
项目强技
“四梭联动”构建技能图谱
为有效解决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欠缺、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重构,探索形成“实验—竞赛—校企—科研”四阶递进的实践育人模式,形成“四梭联动”,全方位、系统性提升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
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积极打造实验项目,自编省级规划教材,在教材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经典模型算法,全面修订培养方案,面向学校各专业开设“数学实验”必修课程。依托建设的“数学应用实验室”开展分层分类数学实验项目教学,通过差异化教学设计夯实学生实践基础。
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在课外依托人文与通识教育学院赛事中心,构建“‘双师’团队+建模社团”的双轨指导体系,通过竞赛项目提能。赛事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通过数学文化背景墙等多渠道传播数学建模知识;定期举办数学建模公选课、数学校园文化节、专家讲座、协会培训、校园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特别设计“阶梯式”培养方案,遵循“由易到难,时间合理,含金量足”的原则,通过规划系列数学建模竞赛参赛时间表,提升学生竞赛水平。
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携手广东泰迪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点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泰迪·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金融科技学生创新工作室”,开展“企业项目”实战。工作室采用“三段式”培养:前期,开设“Python编程基础”“Python网络爬虫技术”“Python数据可视化”“Python机器学习”“TensorFlow2实战”“算法设计与分析”“深度神经网络”等系列云课堂在线课程;中期,企业项目池提供数据处理、算法优化等40余个实践项目供学生学习实践;后期,实施“项目积分制”管理,根据项目难度和完成质量给予相应积分,积分累计可兑换深度学习资源包等奖励。工作室创新性地采用“班级建制”管理模式,开设“项目周”等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在科研创新层面,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建立优秀学生选拔机制,遴选具备潜质的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横向课题和纵向项目研究。通过真课题、实研究的科研项目创新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做中学、研中创”的育人目标,着力培养新质人才应具备的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经过项目化育人模式实践,在“双师”队伍建设、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实践与竞赛指导能力。2名教师获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名教师获评中青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组织者,1名教师获评中青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优秀指导老师,26名教师获评“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竞赛中成绩突出,累计获得国家奖项256人次、省级奖项357人次;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性竞赛中获奖8人次。
“学生智能工作室”不仅提供了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更通过“校企师生”四方联动机制的构建,实现了教学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并取得积极成效:“学生智能工作室”完成企业项目情况良好,实验室评级已升至“B级”;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获“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黄河小浪底水库监测数据分析》《交通流量管控》等科研论文6篇。
数智赋能
“数字纺机”转动智慧课堂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以教育数字化战略为引领,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数学课程教学全过程,打造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智慧化教学新模式,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促进教学内容数字化升级。一方面,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有机融入理论教学,如在函数概念模块引入神经网络分类原理,在微分理论教学中融入图像边缘检测算法实践,实现数学理论与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强化计算工具的应用能力培养,将Python等编程实践嵌入各教学单元,全面应用GeoGebra动态几何软件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交互式图形。基于教育大模型,构建数学课程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重组与个性化推送,精准匹配学生能力发展需求。
推进在线教学的“三平台”融合:一是依托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全面升级“高等数学”等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二是深度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建设完善“成纺数学”微信公众号思政育人平台。“三平台”构建起“课程学习—自主提升—思政育人”“三位一体”的网络育人矩阵。通过建强用好在线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拓展的“全流程数字化”,以及完善覆盖教学全周期的过程性学习数据采集与分析机制,赋能教学评价的改革。
实施教学管理的“全流程智慧化”。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课前进行精准学情分析,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课中进行智能分组,完成跨学科综合信息的搜集和加工等;课后借助AI批阅作业,实现作业即时反馈,为学生提供精准辅导并生成错题补偿训练方案,有效提升了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以数智化转型为契机,全面推进数学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的系统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高等数学”获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配套教材《高等数学(工科类)》获评省级规划教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入选四川省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其中,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被89家单位引用,开设班级332个。教材《高等数学(工科类)》被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多所职业院校选为教材,还被暨南大学图书馆、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等众多学校图书馆选为馆藏图书。课程教师获得四川省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省级二等奖1项,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省级一等奖1项。
成都纺专数学教学团队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创新构建“党建铸魂、项目强技、数智赋能”三维联动育人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质人才提供了系统方案。这一改革实践实现了育人理念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课程体系从单一学科向产教融合转型,教学模式从传统方式向智慧教育升级。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为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更多“成纺智慧”,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蒲冰远 王长辉 石丽莉 陈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