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大思政视域下以美润心 以美立身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5-23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下,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发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美育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冈职院”)为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通过艺术熏陶、情感共鸣和文化浸润,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道德塑造和思想启迪形成有机融合,展现其精彩纷呈的样态,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生态新格局。
一、课程融合:构建“美育+思政”,以美润心,增强育人活力
构建“美育+思政”育人体系,需以课程融合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环境浸润为依托,形成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
1.课程融合创新。高职院校美育不能停留在“艺术鉴赏”“美学理论”的单一层面,而应强化“美育赋能职业素养”的核心目标。学校第一课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黄冈红色文化及地域名人文化》等公共必修课;开设《黄梅戏》《中国书法》《剪纸》《美术》等选修课;根据专业的特点,在课程中挖掘美育元素,例如,培养学生对行业标准、工艺规范、技术流程的“专业美感”(如数控专业的结构力学美、护理专业的人文关怀美、计算机专业的代码逻辑美),借助美育传递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第二课堂引进非遗?汉楚插花传承人苏艳玲名师来校,成立了“苏艳玲花艺大师工作室”;实施主课堂+二课堂融合创新,打破“美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让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具备“以美审视技术、以美优化流程、以美创新产品”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2.环境浸润育人。打造“一墙一景皆思政”的校园环境,学校充分挖掘黄冈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红色文化馆)、忠德文化广场、校内“金师名生”文化街等;在校门口设置“大国工匠”雕塑群;建设“一街一馆一廊”特色空间,在学校的校内大道上以黄冈地域名人命名,例如:“毕昇大道”“东坡大道”“李时珍大道”“熊十力路”等彰显深厚的地域文化名人效应。
各教学学院根据专业特色,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小景观、艺术长廊、名人雕塑等展示师生独具特色的作品,打造“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学校聚焦社区育人新空间,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依托62个百花齐放的学生社团,分别建设“广济卓苑、红萃华苑、毕昇慧苑、时珍仁苑、东坡雅苑”等五个社区。例如,学校建设的东坡雅苑一站式学生社区,聚焦东坡文化元素着力打造“1廊+2厅+15坊”。通过“移步换景”育人场域,以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实现以美润心。
3.数字化教学创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心,建设“红色精神家园”网站平台,推送有声歌曲、故事、电影、微课、短视频等内容,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以传统诗词形式表达家国情怀。
二、实践浸润:打造“体验式”育人场景,以美促行,增强育人魅力
1.开发实践课程,将《红色基因解码》《红色黄冈》《长征》等革命故事改编为沉浸式情景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革命先辈的精神世界。组织讲红色故事、诵红色经典、寻红色足迹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用说、唱等艺术形式感悟信仰力量。
2.注重美育实践,开展校园网络文化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李时珍文化节、鲁班文化节、美食节、十大节庆(新年之约、清明之思、劳动之荣、五四之魂、端午之忆、爱党之情、中秋之韵、师恩之念、爱国之怀、重阳之孝)主题纪念传统节日、七巧节、社团文化、爱老敬老、关爱儿童、全民禁毒 健康生活、李时珍文化文旅、送“艺”下乡等系列美育活动,营造全员育人氛围,以艺术创作深化美育认知;创建“工匠美学”实训基地,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在草木浸染课程中感受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画中寻韵育美启心、青寻访等革命题材壁画研学活动,组织学生为乡村设计文化墙、农产品包装,在服务社会中践行社会责任;设立“校园景观设计”大赛,让学生参与校园景观设计与维护,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审美能力与责任意识。
3.发挥美育服务功能,通过场景化、项目化、社会化的实践设计,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实现从审美感知到价值认同的转化。学校开展“公交车上讲党史”“青?听青年宣讲团”等项目,推动学生用美学思维强化价值认同。组织动员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我的家宴、传家宝故事、我与父母的故事等主题活动,促进家校共育。
通过对校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实践项目的学生中,92%的学生认为艺术创作深化了对思政理论的理解,85%的学生表示通过校内的活动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形成了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育人新模式。
三、技术赋能:开展“线上+线下”传播形式,以美赋能,增强育人潜力
1. 虚实融合教学,拓展美育时空。依托“红色精神家园”平台,挖掘大别山老区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名人文化资源,结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十红”护航促成长实践活动与班级二课活动相结合,用活红色资源,开展清明“云祭扫”;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设“红色文化”专栏。形成线上线下双结合,增进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组织五四红歌赛等“红五月”系列主题活动,“一二?九朗诵经典”爱国月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深情演绎,增强教育性与感染力。
2.组建实践团队,聚焦美育传承。组建“新时代红色读书小分队”,创建“红色团支部”,开展“争做红色小匠”实践活动,校内的思政教师用红色文化点亮“开学第一课”,德育辅导员到班级参加主题团日活动等,通过系列创新课堂形态的活动,既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为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搭建了有效载体。
通过家庭情感浸润、校园文化滋养、企业实践淬炼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以美齐家、以美润心、以美立身”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为职业教育美育创新提供了可持续发展范式。
图:学生表演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四、取得成效
1.价值内化:从审美启蒙到信仰坚定
情感认同:通过红色歌曲、讲故事、舞蹈大赛、情景剧、绘画书法艺术展等活动,参与美育思政项目的学生中,学生积极性提升,参与团队从量到质发生较大转变,从活动及艺术作品中能准确解读政治隐喻,情感认同显著提升。
图:学校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
认知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价值认同显著提升。提交入团、入党申请学生占班级学生95%。每年学生主动无偿献血、参军入伍等年均人次居省内高等学校前列,青年志愿者注册100%覆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300余个,受到学校代表每年为黄冈地区的提供科学宣教、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心理帮扶等方面提供大量社会服务工作,受到地方广泛好评。
2.行为外化:从美学实践到社会责任
个体成长:推行“每日一美”行动计划(如记录每天感恩三件事形成美学日志、参与公益艺术类活动),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测评得分提高28%,校内劳动课的到岗率100%。
社会贡献:以党建引领,为黄州区、英山县、罗田县、恩施州等多地开展公益服务,主题实践活动累计100余场次,惠及居民超1万人;乡村振兴美育计划网络推送农产品为黄冈老区实现文旅增收。
3.模式创新:从单向灌输到生态育人
建成“家-校-企”美育完整链条,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辅、在岗位历练三位一体形成共育共促机制。
“以美润心、以美立身”的实践路径,通过课程、技术赋能、生态营造等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中“情感共鸣不足”“知行转化脱节”等难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形成“各学科融美、全场景育美、全社会崇美”的育人新格局,最终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思政育人生态。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冯爱利 刘明涛 亓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