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24-08-12 信息来源: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快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20号),安排了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务。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由徐丽教授团队主持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教学,2023年11月被评为自治区一流核心课程(线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运输管理实务》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国家骨干、自治区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及现代流通领域运输岗位的核心能力选取内容,64学时、4学分。前导课程有《现代物流管理》《仓储管理实务》,后续课程有《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特点、运输业务操作流程、运输合理化、网络货运及高铁货运组织模式等知识;能接洽、受理运输业务,优化、选择合理运输路线,申报、管理网络货运平台,核算、控制成本并处理数据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意识、具有新时代工匠风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课程结构
依据现代流通领域运输服务岗位工作数字化、操作智能化、业务综合化的新要求,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校企协同重构“岗课赛证标”融通的课程体系,结合传统运输岗位和网络货运员新工种能力要求、智慧物流技能大赛、物流管理“1+X”证书、《智慧物流服务指南》等现行国家标准融入课程内容。
4.课程内容
遵循不同运输业务组织能力由低至高进阶的逻辑,团队重构课程:运输基础知识、公路货运、铁路货运、水路货运、航空货运、其他方式货运、特殊货物运输、网络货物运输组织等8个项目,各项目按货物组织流程分解任务,共计30项;将“德法兼修、便捷高效”的思政主线贯穿教学始终,融入42个行业标兵等思政案例。
二、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历程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沉淀17年,历经了传统化建设、信息化成长、数字化转型三个发展阶段:
建设期(2007-2010年):2007年高职开设本课程,以教师为本,围绕教材进行传统教学,注重学生掌握知识。
成长期(2011-2018年):基于自治区示范校和国家骨干专业建设,转变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转型期(2019-至今):依托国家优质校建设,落实“三教改革”精神,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协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任务、探索混合式教学、实施理实一体模块化教学;共建共享在线精品课程。2021年本课程通过自治区诊改复核;2022年评为优秀思政案例和跨校共享课,区内外交流示范、推广使用。
2.基本信息规范
团队修订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定位和目标、整体设计、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等方面,根据课标展开教学及研究;完成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上线智慧树和智慧职教双平台,课程主页基础信息完整、信息量适度,课程资源丰富,导航清晰,使用便捷;团队注重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引用的图表、符号等符合权威规范。
3.资源建设应用
(1)构建“三实三虚相结合”全过程教学环境
利用“智慧职教网络虚拟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平台+物流专业虚拟教研室”三个虚拟平台,“实体智慧教室+智慧物流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三个实体教学空间,满足师生线上线下全过程教学环境。
(2)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优质共享课程资源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建成《运输管理实务》在线精品课程,包括基础资源:274个课件、48个微课、1181道习题、40个思政案例、1本教材等;拓展资源:绘制8套知识图谱+技能图谱、30个典型案例、26个音视频、汇编10项国家标准;开发区域特色资源:口岸公铁联运、新疆医药冷链物流、中欧班列等资源。课程上线服务学校29所,共享资源人数超1万,充分发挥课程能学辅教、促训助研的功能。
4.内容更新
(1)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内容
团队定期企业调研和实践,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根据物流产业数智转型升级和对交通运输岗位能力的要求,将原有“岗课赛证”优化为“岗课赛证标”融通的课程体系,减少航空运输、水路运输部分内容,新增网络货运和高铁货运的内容,将TMS操作系统、《互联网货运平台安全运营规范》等新标准新工艺融入教学内容。
(2)持续更新数字化资源,拓展知识边界
完善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交通运输业务知识与技能体系,每年更新PPT、教案、音视频、试题库等基础资源,更新知识图谱等拓展资源33%,3年完成课程改革,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5.成员构成
课程团队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构成,3人为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自治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核心成员,研究生学历3人,高级职称2人、讲师2人,4人均为高级技师,平均年龄41岁,成员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学缘结构合理;牵头疆内外院校、企业成立物流专业虚拟教研室,开展系列活动,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背景相融、实践能力较强的结构化课程团队。
6.管理保障
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重视课程建设,保障措施如下:
(1)制度保障。出台《学院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对课程负责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学分认定等进行了系统性规范,确保课程思想性与科学性。
(2)经费保障。出台《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对课程建设给予经费支持和保障。
(3)机制保障。组织专题培训每年2次以上,持续提升团队课程建设能力。
三、课程实施
1.教学组织安排
基于加拿大技师培训BOPPPS教学模型,团队结合学情分析,探索实践“BOPTPME”教学模式(即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情景式训练Train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多元评价Multi-evaluation、拓展Extend)。依托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确定课程标准、教学方案和教学日历。校企教师分工协作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实施“一课多师”模块化教学。依托智慧树等在线教学平台,开展“异地同堂”授课,打破时空界限和资源限制。采用任务驱动、情景演练等方法,在实体智慧教室、物流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学生在典型职场中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2.教学活动过程
团队以学生为中心,按照“BOPTPME”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分为三阶段(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练习)、六环节(导任务、测学情、练本领、展成果、互评价、拓能力)。以“受理公路货物运输业务”为例,课前,使用智慧树平台导入“认识公路整车货物运输”的课程资源和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使用知识图谱、思政案例库等资源自主学习,完成企业调研和课前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教师调整教学内容。课中,引用学习强国平台输送防疫物资的视频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讨论运输方式,将数字化资源、企业案例、行业标准、家国情怀等内容有机融合;采用任务驱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情景模拟运输关联三方的业务内容,开展生生互评;利用实训平台或基地,小组结对情景式训练,分组展示实训成果、互评纠错,教师总结,达成教学目标。课后,教师发布拓展任务,学生平台上传各类托运单票样,助理教师答疑解惑,实现学生岗位能力的进阶。
3.学习考核评价
将岗位能力达成、沟通能力等作为过程考核评价指标,学生、教师、企业为多元评价主体,将“自评+互评+他评”的多元评价方式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智慧树平台持续记录学生学习数据,精准刻画学生画像,开展增值评价,以学生成长百分位法SGP确定每个学生的增值评价成绩。最终成绩=过程性考核30%+阶段性成绩40%+增值性评价30%。遵循诊改理念,持续优化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四、应用效果
1.教学效果
(1)“虚实结合”显特色,以赛促学强技能
校企共建“虚实结合”全过程教学环境,课程学年评教99.59分,较上期提升6.5%;基于大数据持续对学生画像,学生考评成绩、优秀率均大幅提升;1+X证书合格率较上年提升27.17%,获自治区智慧物流技能大赛等奖项62人次。
(2)“科教融汇”出成效,以研促改助发展
校企联合研究现代交通运输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问题,立项省部级教改课题4项;授权专利7项;主编教材3本,获教育部优秀典型工作案例、学院课程思政一等奖,实现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一体化,助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2.技术支持服务
课程团队利用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任务、在线测试、答疑互动等,师生参与率100%;使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展实训,任务完成率99.7%;利用数字技术设置防窗口切换、视频弹题等功能,有效防范刷课、考试作弊等,确保师生信息数据安全。
3.课程示范引领
示范:本课程形成的“双线贯行,交互融通”思政案例、“异地同堂、一课多师”的课程特色,在铁门关职院等6所院校进行经验交流,通过虚拟教研与和田职院开展示范课推广使用。引领:课程上线智慧树、智慧职教平台,新疆供销学校、昌吉职院等中、高职选课学校29所,服务学生6167人,课程好评度超95%,资源使用率95%、活跃用户2452个;3000余名企业员工使用该课程资源拓展业务技能。
五、特色创新
1.重构了“岗课赛证标”融通的课程新体系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根据现代流通领域运输服务岗位工作数字化、操作智能化、业务综合化的新要求,校企协同重构“岗课赛证标”融通的课程体系,将《互联网货运平台安全运营规范》等各层级标准融入课程内容。
2.探索了“BOPTPME”的教学新模式
团队深度分析学情,探索“BOPTPME”教学模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构建了“三阶段、六环节”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3.创建了“产学研用创”一体的育人新机制
校企共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协同开发、共享数字化课程资源,实施“一课多师”授课;共建“虚实结合”教学环境,将课堂搬到企业,理论结合实践现场教学,课程实现了团队结构化、内容项目化、教学模块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校企联合攻关技术升级改造、申请专利、研发项目等,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产学研用创一体的新机制。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徐丽、王小艳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