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构建职教教研室新形态
——以秘书通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为例
发布时间:2024-06-11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6月11日07版
自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教育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以来,目前三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共计787个,注册成员突破7万人。然而在职业教育领域,虚拟教研室形态还只是零散地存在于极少数职业院校。为此,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以实体文秘教研室为基础,辐射全国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秘书通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以产教融合、校际合作的方式,促进教研线上线下融合、云端资源共享,动态共建职业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特色鲜明的优质秘书通识课程群资源及教学团队,并推进其适应秘书职业发展与数字化升级,服务职业院校学生与社会终身学习学员形成秘书意识、秘书思维、秘书能力。
秘书职业迭代加速亟须文秘类专业探索云教研
新时代秘书职业迭代加速。2023年9月,习近平对新时代办公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提升政治能力、落实政治责任,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成为秘书工作的基本遵循。新修订、公示中的《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将技能等级调整为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并增加了科研助理工种,梳理了职业道德七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三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体现了秘书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新变化。
文秘类专业教研需要新形态。职业教育领域传统形态的教学研究,往往依托教学团队或者教研室,聚焦教育教学的典型问题,尤其是内涵建设的典型问题展开。而文秘类专业的教学研究,在人员的构成上,主要包括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内容的选取上,往往相对集中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场景的转换上,可能会发生在秘书工作的一线。这些特殊的区别决定了文秘类专业的教研很难拘泥于时空、人员、场景相对固定的传统线下教学研究。
虚拟教研室达成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完善五方面
一是完善机构设置。职业教育教研的稳定、持续开展需要有实体教研室作为支撑,同时,必须有一个具备行业影响力、学术领导力、组织执行力的教研室主任,以及一个善于理解教研室主任意图,并将其转化为教研室行动的秘书机构。职业教育虚拟教研室的团队成员可以是动态的,但是核心成员必须相对稳定,最好能够有一定数量的文秘类专业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及从事秘书实务工作的专业领军或代表人物,确保虚拟教研室组织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先进。
二是完善职责设定。作为一种教研形态,虚拟教研室的核心职责在于教育教学研究。文秘类专业天然具备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就现阶段而言,就是要围绕综合素养、产教融合、教师团队、学生发展、数字化、国际化等热点、痛点与难点,小切口开展深度教研,研究出秘书职业的共性特点、不同行业秘书岗位的区分度,研究文秘类专业教师如何提升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研究好用怎样的“学与教”推动达成秘书人才教育、培训,满足现实与未来秘书岗位目标需求。
三是完善平台建设。教育部《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在高等学校试点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运行模式等,职业教育领域还没有有组织的实践。区别于传统的教研形态,文秘类专业职业教育云教研的平台除了线下实体空间之外,应当有一定的云空间,云空间至少包括各教研成员在线交流工具与资源共享空间,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相对灵活地创建有效、管用的教研平台。
四是完善运行规范。虚拟教研因为跨越时空,机动性强,更需要有运行规范,以防范运行随意带来的质量不稳定风险及线上及时共享不可逆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以秘书通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为例,秘书处设在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教研室制定了章程,发布了教研室标识,确立了加入标准与流程,执行“一活动一方案”的闭环运行规则,确保云教研安全、有序。
五是完善评价标准。虚拟教研的“智能+”形态特点决定了容易出现重形式轻内容、教研不接地气等问题,因此在评价这种教研形态的时候,重在关键要素与评价机制,特别是一定要有实际做教研选题、专家遴选、教研控场的教研室主任,一定要有作为云教研底盘的实体教研室和务实高效的秘书处,一定要有概述性和拓展性的教学研究呈现。文秘类专业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相关学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研究什么、研究出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对虚拟教研室最核心的评价指标。
(作者:肖云林 系荆州理工职业学院、荆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