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学院“齐心绘梦”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5-30 浏览量:

淄博职业学院“齐心绘梦”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结合学生的主体特点和专业特征,将专业特色与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深度融合,探索形成“艺术+”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新模式,实现学科专业与志愿服务之间的相互融合,拓宽高校育人思路实现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和长效化。

一、挖掘传统文化要素,提升文化育人品质

“齐心绘梦”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持续8实施“校地联合育人、双向共赢未来”工程,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五个维度”校地融合模式,走出了一条校地深度融合的新路子。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艺术专业能力深入博山区博山镇蛟龙村、井峪村、谢家店村、南邢村,淄川区西河镇西槐峪村、西崖头村,北郊镇柳园路、小杨村等,在城市规划建设、区域品牌塑造传播、城市文化IP打造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运营方案,形成双赢格局。

截至2024年,“齐心绘梦志愿服务队立足专业特色探索出高校专业志愿服务力量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全样板,因地制宜为乡村绘制乡村文化墙”“打造乡愁主题街”“永不落幕的市集”“村头田间微景观”等累计服务共计1819人、779户、吸纳驻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500余名、聘任美育入库专家36名、完成六大系列文创作品共1210部、乡村振兴产业链入库项目82个、乡村振兴入库案例60个、完成研究分析18个、培养志愿服务领袖7人、孵化学生创业公司3个、表扬信 58 封、被 3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全年累计志愿服务500余人次、服务对象5600余人、志愿服务时长达5346.5小时。

8年来,“齐心绘梦”志愿服务队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服务队500余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将爱国热情与报国行动有机结合。把历史文化、身边的榜样作为生动思政教材,把伟大的红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学生艺术设计、手绘上墙等形式,推动“艺术+思政”模式创新,让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有深度的理论有温度,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筑牢师生报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形象,使广大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感受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锻炼了艺术设计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激发了青年学生奋发成才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

二、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强化课程育人素质

课程育人即通过课堂、课程、课本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和综合素养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本质要求。

艺术设计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增设符合学生的课程。在课上服务队师生对当地传统民俗进行系统化的搜集、整理,提炼其图形、材料、工艺等元素,将设计元素加以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课程素材库。在课下服务队师生研究墙绘使用材料,发现水粉颜料褪色严重,绘制后会出现大面积墙皮脱落情况,团队师生经过反复测试研制独有的颜料调绘手法,使墙面手绘图案可保持十年以上不褪色,团队使用新型绘画颜料无毒丙烯和优质白乳胶,相对比其他用水粉颜料绘制的墙绘更绿色更环保。团队成员以墙面艺术装饰与设计理论知识为基底,强化墙绘的规划设计、色彩搭配、材料等,以此形成一系列技术路径实现乡村墙绘从研究、设计、推广、到落实的一体化流程从而打造出我们团队独有的墙绘文化品牌。

增加课程的数量,提高教学的质量,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三、完善组织链条 ,引领实践育人功能

“齐心绘梦”大学生志愿队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坚持“党团一个核心,志愿者+校友两个部分、跨校区跨院系+校城融合+美术学校三个结合”;采用“艺术+”专业考核的招募方法,选拔业务能力强的高质量志愿者;坚持“定制+基础”培训方法,提供“定制化”培训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的管理方式;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采用“第二课堂”签到、签退模式以及“活动跟踪记录”模式。采用“内外双螺旋”的考核方法,在服务介入的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全程监督服务质量。采用“荣誉+学术”双向激励,建立五级荣誉体系,支持将服务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推广打造媒体宣传、榜样学习、主题宣讲、荣誉推介为一体的推广体系。积极发挥纽带桥梁作用,挖掘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成为注册志愿者,为品牌项目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齐心绘梦”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通过服务实践,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推广模式,丰富了高校立德树人创新推广内容,形成了“齐心绘梦”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学生艺术设计、手绘上墙等形式把历史文化、身边的榜样作为生动思政教材,把红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推动艺术+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增强教学与实践的关联度,形成政府、艺术院校和乡村三位一体、“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同时,激活了乡村文化的资源,带动了各项文化活动开展,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淄博职业学院:何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