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数字化产品设计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1-31 浏览量: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育人的主渠道。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聚焦课堂教学的难题,积极以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化产品设计类课程为落脚点,探索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扎实推进课堂革命,构筑了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一体化培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策略包括:厘定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实施、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最终以数字化产品设计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山东省数字孪生、元宇宙、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服务地区经济建设。

1.锚定行业,厘清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虚拟现实技术专业教师团队锚定数字化产品设计行业,剖析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化产品设计行业需求与人才发展之间的矛盾,依据教育部发布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数字化产品设计类岗位梳理职业核心素养要素点。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确定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研究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将高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专业数字化产品设计类课程的职业核心素养从职业能力、职业情操、终身发展3大方面挖掘,确定创意设计、团队合作、文化底蕴、创新精神、信息获取等28个要素点。

2.岗位衔接,重构“三维融合”的课堂教学内容

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强调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一体化培养的过程性、全面性和实践性。从岗位工作实际出发,依据职业核心素养要素点,结合专业能力基本要求,深刻剖析学生作品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明确道德与技术分离、艺术与技术割裂、文化与创意缺失是当前学生作品不满足企业需求的主要原因。从问题出发,摒弃原来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体系,突出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能力协同培养的设计理念,开发将“德技”、“艺技”、“文创”三个维度融合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修订数字化产品设计类课程标准。

3.项目引领,创新“七环七有”的课堂教学实施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以项目为引领,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深化对理论知识和职业核心素养的认知与理解。教学实施由“双师”型教师主导,课前“发布任务、提升素养”,教师发布项目任务,学生掌握项目的文化背景与艺术背景,为“文创”奠定素质基础;

课中由“导入项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合作探究、信息整合;协作创作、知识内化;总结评价、提升优化”五个环节组成,将数字化产品设计项目标准生产制作过程融入课堂教学实施,改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被动参与、敷衍参与的问题;课后“提交任务、增值发展”,学生在校内工作室和企业第二课堂完成项目优化与交付,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式的职场教学环境。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七个教学环节,打造有目标、有场景、有灵魂、有互动、有创意、有反馈、有成效的“七有课堂”。执行标准化“七环七有”课堂教学实施方案,以项目实施为主线,落实“双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为主”的原则,有目的契合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一体化培养,实现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

4.目标导向,开展“三维五元”的课堂教学评价

虚拟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以职业核心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为依据,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德、艺、文、创、技”五个方面进行基于过程的考核评价。全面客观的记录学生在该学段的学习成绩、项目实施和实操表现,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示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掌握情况,突出学生的核心优势、挖掘隐性评价指标、探索增值评价模式、生成评价报告,为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提供可靠参考,为课堂教学模式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5.校企合作,拓展“一平三室”的课堂教学空间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打破学生对物理教室学习空间的依赖,开发信息共享平台,承载了案例库、资源库、职业核心素养案例库、测试习题库等子模块,是将职业核心素养和专业知识点进行无限拓展、动态更新、资源互联的信息共享平台这样的虚拟教学空间。校企合作成立校内工作室,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带进校园,丰富学校教师项目经验的同时提升师生对数字化产品设计类岗位职业核心素养的理解。通过校内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的纽带,引入企业优质资源成立“企业第二教室”,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提早了解企业要求,更好地满足职场需求。通过和企业深度合作,在企业和院校的优势互补中,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以“信息共享平台”为载体,连络“校内第一教室”、“校内工作室”、“企业第二教室”,激活“一平三室”教学空间的育人活性。同时提供物理空间场所和数字化学习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场地需求,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同步,为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提供环境保障。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任利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