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专业动态调整 切忌“一哄而上”“一撤了之”


发布时间:2024-01-0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9日14版

2016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电竞专业随之成为高职院校新设专业。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显示,2017年全国有17所高职院校开设电竞专业,并在之后的4年内迅速增加。笔者以为,不单是电竞专业,高职院校不少专业设置存在“一哄而上”或“一撤了之”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开发人力资源最直接、快速的教育类型,是连接教育与职业、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就业有着密切关联。

专业是引领高职院校发展的龙头,专业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要求。让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赋能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要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目标,提高专业与产业需求适配度。一是精准规划专业,以区域性、地方性的产业结构需求为引领,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实现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适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推动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合作机制,创新集团化办学、引企入校、企业办学等模式,与企业共建新型学徒制专业,开发定制化专业,全方位融合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三是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专业创新升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传统、老旧、单一等问题,要紧跟数字化时代产业发展趋势,大力推动专业设置向服务智能制造等方向转型升级,及时设置新兴专业、紧缺专业,拓展新的专业方向,促进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强化政府责任,实现政府指导性和院校自主性有机结合。政府宏观指导与院校自主调节是优化专业设置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一方面,政府须主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站在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角度,以专业设置为重要推动力,统筹整合技术、产业、就业、教育等各方需求,积极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链对接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科学有效指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主性,依照相关规定对专业方向进行自主设置和调整。做好顶层设计,从专业设置角度突出办学特色与品牌,及时分析预判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变“被动调整”为“主动升级”,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服务、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深度优化专业内涵,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可在培养校内教师基础上吸纳校外师资,建立企业兼职师资库,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教师对接企业实践的畅通渠道,落实教师实训要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提高课程教学实践性。着力深化教材与实践融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保证课程内容随行业产业变化适时更新、课程培养水平紧跟岗位技术要求。整合校企资源,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形成教学与实践良性循环,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三是升级更新软硬件设施。高职院校要加大实习实训资源投入,对现有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进行升级和更新,调动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贴合实际的实验实训资源,提升实践教学设施有效利用率,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建立完善的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高职院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完善的专业评估机制,根据学生学习成果,及时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评估、诊断、改进,从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在专业评估和专业质量监控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预警机制,及时公布红黄牌专业,完善专业退出机制,及时停招、停办不能满足办学要求的专业。

高职院校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为需求原点,以服务产业链、岗位链为出发点进行专业设置,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作者:王世杰,系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