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硬道理


发布时间:2023-12-1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七一网

刚刚结束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给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出要求的同时,也给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的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重申了目标。职业教育必须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主动适应时代之变、积极顺应时代之需、高效回应时代之问,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时代的鲜明主题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自此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就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深刻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变,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锚定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强调要从简单追求数量和增速的发展转向以质量和效益为首要目标。事实上,高质量发展不只是对经济领域的要求,而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它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起点,跨越了经济领域并逐步渗透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行业,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追求。可以说,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主题,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回应时代之问的战略谋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指引着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不断高移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也必然随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在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树立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才能有效体现类型教育的社会地位与时代价值。为此,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十五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了总体方向、明确了基本思路、提供了关键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基本价值判断,是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重要指导,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理应承担起推动国家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这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要视高质量发展为硬道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稳态的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结构、类型、层次均产生相应变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已经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浇筑了根基。但是,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不断演进而催动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也让“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现实的挑战,需要有效应对与解决。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尊重办学发展规律、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握发展大势,适应现实需要,争取未来主动,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职业教育要全面落实好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领域要站稳人民立场,深刻理解“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内涵要求,将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不断塑造新的发展优势,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职业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要按照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的一体化部署,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紧扣关键问题、重点环节,明确具体抓手、解决方案,统筹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扎扎实实地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显示重要力量。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增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主动作为、积极有为,让创新发展成为第一动力,让协调发展成为内生特点,让开放发展成为必由之路,把握好时、度、效,稳扎稳打地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和现代治理体系,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作者:南旭光,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