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png

新闻详情NEWS更多>>

2015hy.png

文字直播TEXT BROADCAST

李进:


本次发布会第一阶段到此结束,请各位校长移步到隔壁,我们在那里召开座谈会。



-------2015/7/15 10:45:52

王伯庆:


你说的存活率是52%左右,在走了的这48%中间他们去干什么了,这个报告里也有这个数据。另外一个问题,本科和高职相比哪个创业比例,当然是高职。这也是有数据的。今年没有把创业创新这块特别提出来。



-------2015/7/15 10:44:45

职教论坛杂志社记者:


刚才马院长说这次的年度报告的一个亮点是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增加了很多,2014届达到3.8%,2011届的高职毕业生三年内的自主创业比例7.7%,我建议和普通本科院校的进行对比,然后体现高职教育在自主创业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如果我们高职这块做得更好,就体现了我们高职教育的价值。自主创业年度是很大的,我也建议你们继续跟踪比如说他三年后存活率。



-------2015/7/15 10:44:19

李进:


以后的职业报告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的质量报告。



-------2015/7/15 10:43:51

职教论坛杂志社记者:


我提两个建议,今天题目是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鼓励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很可能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来办。我们2016年、2017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就不能仅仅限于高职高专这个层次了。



-------2015/7/15 10:43:26

李进:


生源问题提的都对,都是现实。我们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也是两个。一,培养技术能人。要支撑我们国家发展。二、培养素质国人,国民素质的提高,进大学,做人教好了,素质提高了,也是我们教育成功了。但是有一点,记者提的问题,我们在报告中有所反映,这是对的。



-------2015/7/15 10:43:01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四年的质量报告我都参加了。我对这位记者的问题非常感兴趣。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我们的定位是什么。按照中国教育的现状,生源经过我们的制度,给我们提供的原材料就是这些人。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不培养,这些孩子们将来是什么个前途,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什么前途。我当校长十几年就告诉我们的团队,我们就是这个原材料,要用雕塑家的思想把它雕塑成材,可能还是高质量。我举一个我们学校的案例,我们学校的重点是农学类,但单一发展农学生源就更困难了,所以现在我们在座的涉农类的学校都不是单科都是通过综合发展养育着这些涉农类专业。在这样状态农机发展成机电,学生基本上是两三百分。我处在牡丹江这样一个地级市,经过我们极度艰苦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是成材了。有一个案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六年前他们主要加工部件的这些人本科都觉得不太行,要硕士、博士觉得也不实用,最后通过技能大赛和有关领导建议下面向了高职,我们机电的学生在2013年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吸纳了几届的大专院校,全国吸纳了108个学生,我们学校进入了5个,去年我的学生又进去了4个,今年又进去4个。他们入学的分数就是二三百分。我们中职、高职不需要这样的生源,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在承担着他们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没有完成的责任,没有履行的义务。



-------2015/7/15 10:41:18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接着刚才说的话题,我们面临挑战这一环节的后面应该有一个建言,包括向政府建言,比如说地市级的院校比省的就拨款少一些,其实它的优势在于它更接地气,只要给它投入以后,在它范围内的服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包括张家港三宝之一那个例子,那个学校相当不错,因为它是九十年代诞生的,就是为当地服务,只要政府给一定量的投入,学校肯定办的特别好。我们这个报告千万不要给人这样的印象,好的都是省的高职,地市级的学校好像都不是示范性,其实也不一定。

再有生源问题,目前报告中没有提到。生源对于办学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是不是有生源危机?

 



-------2015/7/15 10:40:36

马树超:


支点就是不可替代。所谓不可替代就是差异化发展。尤其应用本科高校转型后可能会带来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培养的一些场面,我们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发挥了很大不可替代性,比如我们能够下得去、比如能够在艰苦岗位上干得长。比如新加坡来招海外海员,原来都要本科以上,现在就招专科生,去年在高职质量报告南通航运搞了股份制的培训中心和新加坡联合开展的,这就不可替代。我们认为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要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么多的学生,愿意在这些岗位干得长的是高职真正健康蓬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是第一。

第二,关于走出去还是留在当地的问题。我刚才两次借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职业教育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更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为什么两次引用,只有服务市场需求、社会需求、企业需求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红利。实际上我想证明职业教育和传统的经典教育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教育它更多地是创造把人往外走,而职业教育应该更多地致力于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我为什么两次引用克强总理和习主席的话,职业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么服务当地,如果我们不服务当地很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在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州立大学的早期发展都这样,不服务当地,当地财政很难支持你。服务了当地是不是一定能得到更多支持呢?不一定。要看地方政府的站位。中国教育报曾经披露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它的生均财政如何低,两到三天后人民日报披露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大力为当地服务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我看了很苦恼,这么好的一个服务地方的院校竟然地方财政投入不尽如人意。我们说理论上是有为才有有位,事实上还要看当地政府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当然我们相信随着很多的措施,相信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它在中西部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发挥不可替代性一定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2015/7/15 10:30:02

李进:


“采风”是文联说的话。我们联席会,有需求我们就做。你刚才说的支点,第一届“不可替代”是我们发展发展的支点,我们要有区分度,不能和其他高校一样,要体现出不可替代,体现我们的需求,有采风需求我们就做,我们可以组织。



-------2015/7/15 10:28:1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记者:


有三个问题。今年的报告给我的印象,我们更加面对高职发展中的问题,这和以往有非常大的不同,不仅关注当前的发展,这代表了高职的一种反省的力量。我想问,我们在反省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从研究的角度、数据分析的角度,中国的高职教育撬动下一步发展的点在哪里?从哪个点可能实现高职教育的更大突破?第二个问题,在第49页地级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的就业比例,这个比例的确非常悬殊。问题是,既然提出了院校发展思路不同,一个是往外走、一个是立足当地,是不是有相关数据反证,如果是立足于当地发展的院校,他们就一定会得到政府更多的资助。这些资助体现在哪里?是否有相关数据能体现出政府支持和院校发展的正相关关系。第三个问题,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有没有带领记者一起采风的计划?



-------2015/7/15 10:27:51

马树超: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我们高职的一个亮点,按照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产业升级的要求,各地的产业升级非常快,很多传统的产业用人急速下降,实际上很多新产业比如电子商务,这个增长简直不可预判,原来很多业态都发生了变化,而高职院校本身又是一个充满改革的冲动和发展激情的一类教育类型,它们就是跟着产业走,所以撤销的比例就更高一点。从了解的数据来说,2014年度,我们从各个渠道的质量报告里面,包括从有关统计部门找的一些材料,应该说是这一个年度。当然新增专业也不少,但从专业点来说相对比撤销的少。实际上背后的原因主要还是产业升级和变化,有些专业变化非常快。今天北京工业职业学院坐在这儿,他们的文秘原来是法律文秘后面改成速记文秘,现在这些学生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像这样的案例非常多。

    从新增专业来看,我们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特别多,他们对传统职业不了解,但对新兴产业和技术的接受度非常高,所以年轻教师转变的非常快,他的劣势在于职业体验还不够,优势在于接受新事物、了解新知识、传授新本领他非常快,从这个角度年轻的师资队伍在紧跟产业升级上转而变成了优势。在原来的职业经验上是有很大劣势的。我们更希望加强国家层面的培训和安排,让这些年轻教师更多地有机会到企业一线去学习,因为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很多都是新的口号,包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电子商务,许许多多新业态,我们想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使中老年教师焕发青春,这是我们院校都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2015/7/15 10:24:57

中国日报记者:


今年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停招、撤销、新增专业”的问题,请问停招、撤销比新增专业多这么多是过去这一年这么明显吗?原因有什么?专业的撤销与新增对高职院校和在校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在座各位对院校和学生在这种状况下有什么建议吗?



-------2015/7/15 10:24:21

马树超:


实际上这类教育很难的,首先老百姓都想读大学,然后国家说采取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样发展起来。我们又非常关注用人单位的满意,实际上是比较难的。你的建议提的非常好。



-------2015/7/15 10:23:38

王伯庆:


可以从一些指标上更加完善一些。学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我们也想做分析,高职服务地方,对地方经济贡献的分析,希望以后也能做。



-------2015/7/15 10:22:50

光明日报记者:


关键是引起社会的普遍认识然后有认同。不要怕说问题,问题才能引起大家对这个事情的真正关注。



-------2015/7/15 10:22:19

马树超:


你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都非常好,我们逐步改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大发展也就是15年,1999年开始,很不容易,实际上还是很薄弱的。你提的三个建议都非常好,社会满意、学生满意,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追求的一个方向。确实由于我们非常薄弱,按照委托方的要求不多和本科作比较,就干好自己的事吧!



-------2015/7/15 10:21:56

光明日报记者:


我看了质量年度报告,按照项目调查设置还是很成系统的。不过有一个疑问,既然是质量年度报告,在报告应该充分高职发展的质量变化的特点,而这个质量本身就与社会相关度极高,与学生、教师、与院校,更与行业、地方他们对职业院校发展的情况、发展的质量,他们的满意度怎么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如果没有社会满意度的数据,我们这个报告很可能在高校院校内部成为自娱自乐的东西。怎么在报告中凸显出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在当前年度高职院校的发展的情况是怎么样。我刚才看有几个地方涉及到,但没有系统的呈现,也没有系统的分析。另外,高职教育的发展要突破圈里相互安慰的状态,要把社会的力量纳入进来,比如我们应该和高校的对比更明确,报告中提到某个地级市的本科院校的生均经费是同一城市的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5倍,这完全可以铺的大一点来做调查,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突出,如果没有同一地域的高校对比,我们本身的质量就没有对照系和对照标准。这块如果有细致的分析可能会更好。另外在专业上,涉及到专业的质量报告大概一页,只描述了专业的增减情况。高职的质量发展和专业设置紧密相关,涉农涉林这方面的职业分析如果有专门的设计可能会对全面的专业设置、全面的质量发展有好处。



-------2015/7/15 10:21:05

李进:


我们的数据是两句话,“政府保基本,市场生活力”。



-------2015/7/15 10:19:25

马树超:


这方面我们现在做的很好,越是工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它的企业的参与度越高。我们刚才讲已经走出了数量问题已经进入了质量和有效性。我走了很多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反而是公办院校更多地能够得到企业的支持,按理说民办学校本身就是企业办学应该企业更多支持,但它就守着老板或者董事长原来举办方的投入,反而是公办校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所以教育这个还是要发挥政府的统筹、政府推动、政府引导,让广大老百姓从中受益。



-------2015/7/15 10:18:5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德国的校企合作搞得特别好。这方面我们国家做得怎么样?



-------2015/7/15 10:18:31

马树超:


市场经济可能更多都是马泰效应,越有钱的人们越喜欢给钱给你,越没钱的可能越缺乏资金的来源。刚才分析了同一个中西部城市,它的地级市办和省级办的不一样,理论上不应该一样。东部地区比如广东的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要让民资扶贫的话?可能它更愿意在珠三角投,而不愿在粤西北。我们怎么样去除一些市场调节的不稳定性,更多地发挥政府统筹的作用。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



-------2015/7/15 10:14:19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民资不愿意进入这样的领域,国家还是鼓励的,之所以没有大规模进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否做过分析?



-------2015/7/15 10:13:07

马树超:


我们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据我们各地的调研实际上没有根本性改观,地级市政府办学没有改观。这次人大常委会进行执法检查的时候也把这个问题指出来了。现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问题是很多省份对教育经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利用可能还没有很到位。



-------2015/7/15 10:12:4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这个报告发布了四年,这四年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2015/7/15 10:12:09

马树超: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地级市政府办学、地级市办高职现在面临地方财政差异决定它的投入。你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希望多元筹集资金,这也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经费多元筹措的一个原则。职业教育也希望能够校企合作、民资进入,国家层面有很多这方面的政策和文件已经说了,但是可能还没有做。比如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等。但是我们更期待着财政投入转移支付,现在正在做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质量报告中专门写到是解决地级市政府财政投入不充分的一个方法。我们首次高职生均经费财政收入有了国家政策保障,2015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发文要求2017年高职院校的生均财政经费要达到1.2万元。如果是真正按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17年这个问题能解决一多半。从1996年《职教法》颁布到今天还有三分之一省市不贯彻不落实就很难了。我想2017年生均才非达到1.2万元能够很好的解决,当然更多民资进入会更好一点。



-------2015/7/15 10:11:39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高职教育有一个地方性和行业性特点。现在地方性的一些院校生均财政支出和本科院校差距很大,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未来该怎么解决,恐怕不能完全寄托于国家财政支出或者国家支持,未来是不是要考虑校企合作、民资进入,扶持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就是它的资金来源的结构必须加以改善,不知道现在改善状况怎样?相关调研是否涉及这方面?



-------2015/7/15 10:10:43

李进:


    同志们,刚才马院从质量报告的切入点来分析,王伯庆博士更多地是从数据背后的视点给大家展示,这些数据的视点有什么问题确实可以看到发展趋势,非常好。

    下面请媒体朋友提问和交流。



-------2015/7/15 10:07:07

王伯庆【麦可思研究院院长】:


    我再概括一些基本数据。从2014届高职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来看,社会样本13.8万,各个层次有一定的代表性,母校满意率85%,这个数字呈稳定上升,这是在高职质量年度报告第14页的记分卡,我们的记分卡有5个指标组成:就业率、半年和月收入、自主创业比例、理工农医专业相关度、母校满意度。这个本科也是呈稳定增长的。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这些年发展来看,满意度是呈现上升的。

    高职的就业率,2014届半年后的就业率,我们特别强调这一点,高职的就业率91.5%,不包括专升本,如果包括专升本,以学生总数作为基数应该是92%。这个就业率是稳定的,没有下降的。2013届是90.9%,这一届是91.5%。这里最大的贡献在于创业的比例呈明显上升,创业成为就业率稳定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特点请大家关注。

     从月收入来看,2014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3200元,这个数字是全国水平,扣除通货膨胀以后是2980。去年参加的媒体就指出,这个是平均数,可能有问题,能不能取中位数。今年有一个收入的中位数,平均数3200元,收入的中位数是3000,就是有一半的人低于3000,有一半的人高于3000,控制通货膨胀率后是2980元钱,所以收入也是稳定增长的,但没有高于城镇员工的平均薪资。再看三年以后的收入,三年后的收入比半年后的收入增长94%,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回报不是一毕业就展示的。教育的回报是多年后产生,所以我们关注高职三年后的收入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读书是有用的。

    就业满意度现在的指标59%,也是稳定上升的。我们特别强调创业成为主要的上升点。我们发现毕业三年后再看创业比例,就2011届来说,毕业三年后的创业比例是毕业时的3.5倍。我们对创业教育和创业的考核要放在更长的期限来看。毕业时的创业在三年后,大概48%的人最后选择不创业,但是更多人加入,它是毕业时创业的3.5倍左右,这个数字可以在第8页看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能只看一时。创业也能带动更多的就业。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可能很难强调从事专业相关。

    我还想讲一下问题。高职的毕业生,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是持续往上走的,由于生源的紧张,生源竞争的情况下,可能本科吸纳了更多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孩子,因此高职的第一代大学生比例没有下降还在稳定上升。这说明高职对于通过教育实现代继向上移动非常关键。因为它面对更多穷人家庭的教育。2014届高职毕业生52%的家庭来源于农民和农民工家庭,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它的资助需求增加了,不应该让这些家庭的孩子因为没有钱放弃读书。高职教育实际上是帮助贫穷家庭代继向上移动的关键。因此在数据上呼吁公共财政需要加大对经济需要的高职学生的资助。这是推动教育公平。不能因为贫穷就放弃读书,也是扶持贫穷家庭向上移动的关键。我们注意到最近有政策专门强调这一点,不管是娄继伟部长两会期间还是最近一段时间,都专门讲对需求家庭的资助,这一点要给予特别注意。

    我主要分享这些。



-------2015/7/15 10:06:18

李进:


下面请王伯庆博士。



-------2015/7/15 10:04:16

马树超:


    当然还有很多特点,因为时间关系,第二部分我很简单的点9个亮点。

    第一,高职学生的91%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家庭背景为农民、农民工的占52%,他们需要更多的经济资助。而我们高职院校都在努力的扩大助学金的覆盖面,因为我们一开始也觉得很奇怪,怎么会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还会逐步的上升,后面王博士会做一些说明。

    第二,我们很高兴的看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月收入在持续增长。第4页,从2011届的2482元上升到2014届的3200元。第6页,从2011届到2014届,与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差距从19%缩为15%,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亮点。

    第三,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不断增加,2014年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比例达到3.8%,这在高等教育里是比较高的。相对2011届增长了1.6个百分点,增幅达到72.7%。增幅非常明显,大众创业的劲头非常大。第9页,2013届高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创造了92.3万个就业岗位,比本科还高143%。我们专门介绍了地处西部的成都职业学院创办成都创业学院等等的案例,我们专门考察了现场,成都创业学院集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创业孵化于一体,建立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取得明显成效。

    第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报告注重了高职院校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这么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说校企合作光有数量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需要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而我们的院校本身都在注重探索提高有效性的有效手段。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六大机制建设,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这在年度报告里都有展示。

    第五,适应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新态势,信息化教学资源重视建设与应用并重,线上线下结合培养人才。在第18页专门介绍了常州机电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引进世界大学城网络云平台,推进以空间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改革等等。在册子上有很多这样个例子。

    第六,重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第21页上有很多高职院校本身培养本土化的劳动力或者说培养本土化的适应企业走出去的人才培训。比如第21页我们介绍的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属地化员工,成为中国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贝宁建立“贝宁国际培训中心”培养培训中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当地员工,带动企业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形象。桂林旅游高专,举办的东盟旅游培训班为印尼和文莱等东盟国家培训学院900多人次,被授予大湄公河4区域旅游高端人才培养学术贡献奖,下面还有一批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案例,包括西安铁路,湖南外语和北京北大、方正软件学院等等。

    第七,高职院校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特点日益凸显,第48页上有很多案例。

    第八,发挥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育的优势,成为服务贫困地区和乡镇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这一方面我们强调结果质量,从50页开始有一系列很精彩的院校的做法。比如,第50页专门强调关于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等等。54页,我们专门介绍了浙江省副省长表扬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他们带动农业发展的一些服务和贡献的做法等等。

    第九,也就是今天我主要说的九大亮点,服务中小城市的发展和未来。高职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这里有很多,有在县里有多少家,在地级市的超过90家等等。作为全国第一所县级示范高职院校,沙洲职业工程学院坚持根植如何服务张家港,主动适应张家港市(县级市)产业发展,设置新专业,毕业生近80%落户张家港,落户县级市,对当地新增高技能人才贡献度达到50%,涌现出沙钢集团总裁等等自主创新、创业有成的企业家。学院在当地与保税区和沙钢集团齐名,被誉为张家港三宝,所以非常有震撼力。

    各位朋友,本年度高职质量报告除了特点和九大亮点以外,还有许多看点,包括政策上的扶持。25页,我们专门介绍山东省职业院校兼职老师管理办法等等,我们不一一展开说了,相信三万多字的一本高职质量报告确实向社会展示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谢谢大家。



-------2015/7/15 10:03:19

马树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感谢李进主席,各位朋友,媒体朋友,各位嘉宾,非常高兴,今年是第四年度发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第四年度实际上意味着我们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五年中期检查是合格的,第四年的发布实际上正好是五年,因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要求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要发布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布,而我们已经连续四年发布,我们说高等职业院校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点上是合格的,是优秀的。而这四年的连续发布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支持和帮助,这里我代表质量年度报告的研发团队感谢委托方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感谢策划者,包括教育部职成司的葛道凯司长、周为副巡视员、林宇处长和联席会主席李进校长。当然我们十分感谢每向社会发布质量报告的高职院校,今年已经1280所,1280所涵盖了所有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也就是有招生高职院校,发布报告的1280所是对自己的质量负责任的。同时感谢31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为它们都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质量年度报告负责任的做了总结和展示。当然我们也感谢媒体界的朋友们,你们四年来一直在支持和关注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我们非常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始终非常支持,和为我们研发团队提供服务。

    受研发团队和编委会的委托在这里主要讲两方面,然后王伯庆博士讲另外两方面的内容。

    一、2015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五个特征。我们是年度报告,很多内容都是每年都有,就不强调了。

    第一个特点,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的全覆盖。就是我刚才讲的1280所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发布,在网上都能查到,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际上,他们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我们很希望他们成为全面评价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希望成为面向海外展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窗口。因为我们将发布英文版。同时我们更希望能够成为行业企业了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平台。因为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因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的好与坏,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事关中国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二个特点,我们对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高职院校的质量报告,对质量报告本身进行了合规性评价。实际上它是一个推动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一个环节。质量的好与坏反映在质量报告上是面向社会负责任的。2014年全部的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发布了质量报告,为我们进行合规性评价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也非常希望我们的质量报告成为全国高职院校了解自身发展改革的一面镜子,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发布了通过合规性评价以后倒数50名的院校名单。我们为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在继承以往综合评价各省报送质量报告的基础上,检查各省和各高职质量年报是否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编制与发布。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我们项目组的角度很希望能够在高职质量年度报告发布这件事情上改变发了文件就算做了事情的“陋习”,事实上很多时候不能落实,很多时候发了文件就算落实了,说过就算做了。

    第三个特点,基于1280所高职院校质量报告的有关数据,今年的报告努力地探索全景式展示高职院校质量的工具,我们采用了单项指标,从服务贡献表里抽取单项指标排序后抽样展示的方式作为全景式展示高等职业院校质量的一种工具。我们这次尝试做了两张表格,在49页发布了地市级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投入质量上是很不平衡上的,在产出质量、结果质量上也很不平衡,地市级的当地就业的比例按照降序排序,等距离抽样,抽了若干所地市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比例高的77.4%,低的只有12.4%。在2013年的质量年度报告中专门展示了四川绵阳市市长和山东枣庄市委书记对于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希望更多的毕业生能够留在当地就业,对于三线城市整个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更多的人才红利。事实上地级市职业院校的当地服务贡献是很不均衡的,也是媒体朋友多次提醒我们不要仅仅讲好的,也要能够把一些院校的问题指出来。所以在2015年的报告中抽取了一部分的单项指标。第52页我们抽取了2014年涉农类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服务收入的实例。按照各院校自己面向社会展示的数据是2088万元,但是低的只有24万元,包含纵向和横向的技术服务,显然差异十分显著。也就是大家都了解的,有好的也有服务贡献比较差的。我们将在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展示中强化这项工作,2015仅仅是一种探索和尝试,2016、2017年我们计划更多地抽取单项指标,在投入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上更多地展示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让高职院所能够从中看到自己在改革发展中的一个质量的“镜子”。

    第四个特点,按照2014全国职教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职业教育牢牢把握服务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我们认为有必要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行业作为重要的质量评价指标,因此这次年度报告专门设计了服务贡献表。用6个指标来探索职业院校对于当地经济、对于行业发展的服务贡献。我们以为,这既是一种评价指标,也是一种引导性指标。它与记分卡,就是2012年开始使用的记分卡一起共同构成了高职教育产出导向的质量关。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我们这6个指标一是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按照财政来源,地级市的财政、省级的财政和行业企业的财政,或者其他财政,来分析毕业生是留在地级市的更多还是留在省里更多,也就是我们努力的体现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性。同时,我们把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公益性培训服务”作为衡量的指标。这是第四个特点。

    第五个特点,更加突出第三方视角,更加直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本年度报告的覆盖面更加全面,因此反映高职质量的问题也就更加明显。例如,在第56页,明确的指出我们目前投入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中部或者西部地区的同一城市,地级市举办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财政经费不足2000元,这是我们很不愿意看到的投入质量。然而它是另一所同地同一城市的省属职业院校财务经费的五分之一,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个投入质量。在东部地区同一省份,不同发展水平地级市的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投入水平差异超过了8倍,实际上8倍都不止,我们写的时候考虑到一些具体的因素,所以就写了8倍,因为它实际上有10倍左右,一个是两千,一个是两万,我们在后面都有经费的分析。同时地级市高级院校的经费投入与教师编制不足,制约着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对省级政府统筹高职教育发展能力形成挑战,也对地市级政府举办高职教育,依法按照生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办学经费的能力形成两个挑战,一个是对省级政府形成挑战,一个是对地级市本身。在我们准备的这个小册子上多次指出,包括生均经费的投入还远远没有达到符合标准,甚至于有不少地方两者差异在继续扩大。这个小册子上都指出来了,包括广西、广东等地。投入的质量问题还表现在师资条件上,一个是生师比仍然偏高,双师素质比例偏低,这都是我们从第三方的视角进一步的扩大,强化第三方视角。



-------2015/7/15 9:36:53

李进:


    同志们,今天在这里举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第四次发布会。作为质量报告编写的委托方我代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向质量报告的研发团队表示深深的敬意!因为你们是挖掘事实和发现问题的团队。向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深深的敬意,因为你们是接受报告和评判报告的主体。高职教育年度质量报告自2012年首发,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第三方的独立视角,向社会展示高职教育的“三个质量维度”就是投入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投入质量讲办学资源条件,过程质量讲政府引导和校企合作,结果质量讲学生发展和服务贡献。今年的质量报告“三个质量”通过五个部分客观展示,就是报告的五个部分: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服务贡献、面临挑战。这五个部分既有描述,更有数据,还有案例,相互印证、比较反馈,力图成为社会各界了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视窗。

    今年的质量报告展示的是2014年高职教育的总体质量状态,体现的是国家职业教育崭新的发展态势。2014年对于高职教育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决定》是一个加快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完整战术指导的纲领性文件。今年的质量报告就集中地反映了高职战线贯彻国家战略“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抓住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特征,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取得的新突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战线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责任行动。

    今年的质量报告还充分地关注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现代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在保持前三年的总体框架和基本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简而言之:制度化、问责性、问题域。更多地在制度层面考虑问题,体现了报告问责的性质、责任的性质。同时考虑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几个方面、几个领域发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要去解决。

    具体来说三个特点是:一是质量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制度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有三个关键词“质量”、“发布”、“制度”,讲质量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对学校的满意度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讲发布,报告要向全社会公布,要如实报告好分析、绩效与问题,接受社会的问责。讲制度,就要逐步建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每年定期发布的制度。今年我们发布质量年报的院校实现了全覆盖,这是制度化的基础。高职质量报告第一年,从国家示范和骨干校率先开展,第二年扩大到省级示范校,第三年扩大为公办高职院校。到2014年包括民办在内的所有独立设置的高等院校全覆盖。形成了制度化的态势。回应去年媒体提出的国家的质量报告都是示范骨干等优质学校的案例,我们今年的质量报告更多地关注了非示范、非骨干院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案例。

    二是质量年报进一步强调了问责性。年度质量报告不是内部版的咨询报告,而是面向社会公示性的问责报告。问责报告要有质量控制的要素和要件,就是要让社会了解政策导向、过程控制、投入绩效、后续措施等等,问责报告还要有质量结果的要素和要件,要让社会看清楚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学、学校的运行等等项目。要向社会承诺我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的质量报告的内容、结构、体例在不断地完善。2013年推出了高职培养质量的记分卡,今年继续延续。到2014年推出反映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资源表,今年继续延续。2015年又增加了另一个管理评价工具,高职院校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管理评价工具—服务贡献表。为展示高职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系列量化的布局,也体现了对社会负责的质量意识。今年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高职院校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而且这四年来这两项比例均呈上升趋势。2014年高职院校撤销专业点数超过了新增点数61%,新增专业主要瞄准新产业和新业态,更加关注民生。这个服务贡献表显示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来源与毕业生就业去向之间的呈现,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它们的关系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具体化为几个表更体现了社会问责性,强调投入产出。

    三是质量报告进一步强调了问题域。我们找了几个问题的领域,强化质量年报的第三方视角是我们四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第三方视角最本质的是要发现问题域,客观点问题。今年首次对全国高职院校质量报告的合规性进行了评价,企图引导高职院校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同时更加突出了第三方的引进,力求“直陈事实不修饰,言之有物不夸张”,做到既报告成绩有点名问题,同时提出建议。比如报告指出高职职业具有地方政府和行业办学的特点,但存在服务当地、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均衡的现象。比如高职院校生均财政经费支出与本科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一城市中地级市举办职业院校与省属职业院校生均投入差异明显,近三成省份尚未依法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即使已制定了生均标准的省份,在生均拨款中也存在支出责任层层下移的现象等等。

    当然对于质量年报的具体内容我们会请本年度报告的主编,原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和麦可思研究院院长王伯庆来介绍。我的总体介绍完毕。

    下面请马树超具体解读。



-------2015/7/15 9:20:38

吴向【高等教育出版社】:


    尊敬的媒体朋友们,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今天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质量年度报告的出版单位和发布会的协办单位,向出席发布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衷心地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2014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期经济带等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也给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更对我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已经将发展职业教育摆到了国家战略的整体规划中。

    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相继发布。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自2012年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已经连续发布四年。它记录了“十二五”期间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它关注高职院校的服务发展、学生就业、财政投入,立足本地、辐射区域、产教深度融合等特点,直面发展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构建了评价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继续坚持以第三方视角成为社会各界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窗口,它从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服务贡献、面临与挑战五个方面为内容主线,多视角、多维度展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教育部直属的教育出版单位始终秉持植根教育、弘扬学术、繁荣文化、服务社会的理念,争做中国先进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先进教学模式的探索者、先进教学内容的传播者。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出版基地,高等教育出版社努力为出版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提供优质的服务,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支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添砖加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衷心地祝愿本次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



-------2015/7/15 9:14:36

李进【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尊敬的各位嘉宾,早上好!感谢大家一如既往地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现在正式开始!发布会的现场的嘉宾:马树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伯庆,麦可思研究院院长、董刚,职业教育学会的会长、我是校长联席会的主席,我们来共同参与本次会议。首先请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吴向副主编致辞。



-------2015/7/15 9:11:00

质量报告目录QUALITY REPORT CATALOGUE

2015ml.png

历年回顾REVIEW OF THE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