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png

新闻详情NEWS更多>>

2012hy.png

文字直播TEXT BROADCAST

李进:


        非常感谢大家,也非常感谢北京工职院给我们创造这么好的条件。第一阶段的发布会到此结束,下一个阶段是研讨会,我们衷心地希望媒体各界为我们高职发展献计献策,共同谋划我们高职的未来。


-------2012/7/12 16:56:59

苏志刚:


        师资的培养,2+1的培养,一直在带动非示范院校的发展。还有,通过组建集团办学来带动,像宁波这样的地区,2015年以后,中职院校的学生将会稀缺一半,包括有些西部地区的学校,都在跟我们商谈,通过托管的方式来接过这个资源。特别是对学生2+1的培养,来同步提升这些学校的水平。


-------2012/7/12 16:56:37

马树超:


        这个建议非常好。2006年12月份,国务院召开职业教育座谈会,我和高职的魏巍参加座谈会的时候,魏巍专门跟总理提出来,希望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让媒体能够更多的宣传高等职业教育,让社会更多的了解,实事求是的讲,三十年也罢,二十年也罢,真的是非常短暂,而能够取得这么一点成绩,我们从各个角度来说应该是有成就的。我们从质量报告的发布角度来讲,我们更渴望媒体能够给更多的呵护,希望公共政策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虽然高职发展确实有很多薄弱点,但是我们真的相信,通过红黄牌制度,保障高职比较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们不是说哪些地方更精彩,哪些地方就招生更多;年度报告中有一句话,叫“英才阳光难以照射到的区域、产业和企业,我们给予重点的发展”。刚才说的贵州铜仁就是英才阳光。还有前几年安徽省厅的厅长说非常希望能够给予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更多的支持。正是这些土壤,造就了很多人才。
   


-------2012/7/12 16:56:12

中国青年报:


        确实有些高职院校发展状况堪忧!但是国家有没有允许它破产,有没有可遵循的法律依据。地方制度创新,很多来自自上而下的制度性的创造或者制度的建立,往往提不到针对学生或者学校老师的具体的制度创新层面。我们下一步的高等职业教育或者制度性的建设,能不能在更多的是一线的创新,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征求学生的意见,我觉得是更好的方式。
   


-------2012/7/12 16:55:46

马树超:


        诚心地邀请你来我们高职,实际上今天来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既不是国家示范,也不是国家骨干。


-------2012/7/12 16:55:24

新华社瞭望周刊:


 

        我是新华社瞭望周刊的记者。关于扶持的问题,我还是想从公办的角度说。公办的1200多所学校里,是不是也有需要扶持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是在示范、骨干学校扩大还是那些学校扩大?整个高职有1200多个所,每次都是把光鲜的提起来,而骨干示范以外的那些学校怎么办?

-------2012/7/12 16:54:31

马树超:


        实际上整体生源质量下降,是从两个方面讲的。一个是从招生的角度讲,没有看到一个很大的生源来源,就是在质量报告里反复强调的地属三线城市,服务三农。比如黑龙江的两万三千个农业合作社,就迫切需要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当然,我们在生军的财政投入上,目前只有本科生均的60%,同时指出,我们的学费可能偏高,确实渴望公共政策更加有利于,尤其是三线城市,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高职,能够蓬勃发展。
        关于同质化倾向问题,我们从另外的角度说。我们反复强调的是中国的高职发展,从1999年大发展开始,实际上是伴随着整个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这个时候,对知识型的员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连续三年,学生和老师专利的申请量和批准量超过两百项。他们在2011年,专利的申请量超过了500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发展模式,它让一批学习主动性不那么强的高职学生,在这么一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学起来、动起来,学生们一旦发现他们自己申请获批的专利,在公交车上能够看到它的移动广告时,这些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得了。所以,我想就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适应了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就技能这个角度,也可能有一部分院校或者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模式,也许和我们劳动人事部门的技师培养存在着差距,但从适应知识经济或者信息高速发展的这么一个时代来说,我们希望我们这批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又能够顺利就业的年轻人,在未来,为我们整个民族发展奠定一个重要的基础。谢谢!
   

 


-------2012/7/12 16:37:50

孙兴伟:


        我是中国劳动保障报的记者。每年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方面强调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强调招工难。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的入学学费和他们毕业的收入,目前不成正比,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我想了解一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经验上的技能型人才有什么不同?现在投资化的倾向是不是越来越强?


-------2012/7/12 16:37:19

马树超:


        王伯庆院长已经回国多年,他实际上是做大学生就业研究报告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和渴望和做大学生就业的第三方一起来做。


-------2012/7/12 16:36:56

王伯庆:


 

        这些数据都是在每年一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里公布的,其中第一部分就是技术报告。简单讲,我们通常通过QQ或者电子邮箱与他们联系,然后他们通过点击答题连接,进入问卷系统回答问题。不同的处境,他回答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些学生凭什么答题呢?这个就是解决他们答题的动力问题。他答了题以后,对他是有鼓励的。一般,他们完成答题以后,马上给他一个个人的薪资能力报告。我们已经做了差不多六届,每年高职的样本,每年全国高等教育的问卷差不多25万份。
        怎么样提高采样的科学性呢?调查数据不取决于多少,而取决于是否有代表性。这个是最关键的,第二才是样本的数量,因为样本数量越多,我们可以把指标做得越细,因为全国有500多个本科专业省,你研究到小专业的时候,你样本数据一出的话,它要具有代表性,其次才是数量问题。当然随着我们做的次数越多,我们也越来越有经验。

-------2012/7/12 16:35:54

职业技术教育:


 

        我是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的记者。首先,从年度报告中,我们发现有大量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如此大量的样本数据是如何采集的?第二,作为第三方的研究机构如何保障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第三,想问一下这两个第三方研究机构,是否有继续扩大调研样本的设想?

-------2012/7/12 16:35:14

马树超:


    实际上并不是说高职人喜欢单打独斗,我认为从培养目标的角度讲,为什么这次年度报告强调了三线城市的危机,实际上它确实有不可替代性,正是因为这种不可替代性,所以高职只能做得更好。


-------2012/7/12 16:34:13

李进:


 

        不是说我们独立,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确实和普通高校有差别,都是培养大学生,但是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我们希望全社会共同关心职教,职业教育的特征就是跨界,不仅高校内部要跨界。

-------2012/7/12 16:32:51

光明日报:


        我们国家培养人才,首先是重点大学,接下来是应用本科类的学校,再有就是高职。教育部一直在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建立职业教育体系问题。但是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职业教育改革有排他性,把与普通高校的合作可能性等排除开来,往往是单打独斗,我觉得它应该跟其他的高等学校是相通、相融合的,为什么自己目前相对比较独立?


-------2012/7/12 16:32:09

马树超:


        我们希望更多的三线城市,更多的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高职院校能够更好的发展。另外,我们在另外一个研究报告里写了高职院校资源的均衡分布问题。我们有大量数据可以证明,东、西、南、北、中的高职院校区域差异非常小,你提的问题和我们的观点非常一致。
 


-------2012/7/12 16:14:16

李进:


        民办高职的投入有了政策导向。政府资金投入到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必须用学费来提高教师的待遇。因为一个学校的发展,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上海的这个政策导向性非常重要。


-------2012/7/12 16:13:56

许涛:


        上海从财政政策来讲一视同仁,上海从2006年开始专门为民办高职,拨出民办高职的经费。
   


-------2012/7/12 16:13:37

李进:


        我觉得应该是支持,因为高职的产生,它一定意义上是随着社会需求产生的。在发展过程当中,它本身应该不断地适应学校,而政府应该根据需求来分类指导,来支持高等院校的发展。政府的财力引导、示范性建设,是要确认方向,也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通过政策引导、政策支持,来扶持高职全面发展,从而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发展自身,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我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如果高职的发展,结构布局与需求不对应,那么结构的调整也是必要的,确确实实、扎扎实实服务社会发展。


-------2012/7/12 16:13:17

光明日报:


        看到有一些民办的高职,生存状况确实不尽如人意。有的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这个可能占的比例不大,但是每年教育部都会有一些这样的学校。作为我们在座专家来讲,对这些学校应该给予支持,帮他们提高质量,帮他们生存发展,给他们雪中送炭呢?还是应该把财力集中在好的学校,让这些较差的学校自生自灭?


-------2012/7/12 16:12:53

李进:


        高职教育首先是明确职业导向,它要引导第一线人才的职业归位。同时,高职教育更重要的是贯穿教育目的的导向,它要引导第一线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是大学教育,一定是全面素质教育,同时高职教育始终坚持的牵引导向,它引导第一线人才进行终生学习。
        职业归位、职业导向,全面发展、牵引导向、终生学习,这些完全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整个课程结构时,一定是考虑数字调研,基本理论也是贯穿的。它是工学结合的课堂,特别强调它的应用性、现场性。这方面我们要讲就业,要讲职业,同时更重要的是讲可持续发展。回炉,它是一种方式,我们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个高职学生的终生,把他们的潜能不断开发发展。


-------2012/7/12 16:11:35

马树超: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历史阶段是比较正常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只要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那就业就毫无问题。而进入大众化历史阶段后,对人才要求更加具体化。从我们高等技能人才的培养角度,确实也欢迎在本科毕业以后能够进入我们这个领域来学习应该掌握的一技之长。比如我们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它招收的就是具有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的学生。
        还有,我们在质量报告里专门讲了关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费来源。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目前财政经费来源为41.9%,学费的来源为45%,而其他募捐、研发和培训方面是13.2%。所以,我们非常诚恳地提出,这个结构尚不合理,因为学费比重太高。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尽早优化这个结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把这个结构已经做了很好的改善,他们在2011年,总额1.9亿多的收入来源中,学费收入比例仅占35.5%,而财政投入和全国平均水平一样为41.3%。而他们的研发以及筹措经费和培训所得到,就是各种各样的赞助和募集资金达到了23.3%。所以,我们也非常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改进。


-------2012/7/12 16:07:04

中国大学生就业:


        视频之后感觉非常震撼。我想问三个问题:高职生在实用性方面,对后续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提升的问题,还有本科生回炉高职的问题,我想说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对于这样的现象有什么看法?还有高职生的资助是国家层面多一些,国外的案例是和一些企业在一年级签约,学费和基本的生活保障是由企业提供的,但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少一点。我想问在这方面,除了国家的资助,还有没有一些其他的形式?


-------2012/7/12 16:06:09

马树超:


        关于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问题,实际上首先是质量。我们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际上对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要求,其次是适应学生的终生发展要求,提出的是职业教育整体的质量观。
        我们专门在前言部分写到,整个社会对于我们高职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成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把最直观的尺子。如果我们出一个质量的标准,指标框架,就变成我们另一类的学术报告了,我们将在另一类的学术研究报告里将完善这个问题。
 


-------2012/7/12 15:46:02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我是中国职业教育杂志的记者。今天来参加这个发布会,我也特别激动,的确让我觉得耳目一新,高职总是能给我很多惊喜。我想问的问题,既然是质量报告,相对应的就会有一个质量的标准,就是有一个可参照的细节。刚才看了这个报告,大部分是基于对过去的比较,我想问,咱们是不是也有一个质量框架体系的考虑?就是我做这样一件事情,我到哪种程度才是达到最优的,低于哪根线,我仍然还是没有达到标准,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2012/7/12 15:45:32

许涛:


        上海的高职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从2月份开始单招,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这个学校,不参加考试。6月份有针对高职的考试,而且跟我们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基本的原则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来设计考试的内容或者说志向的选择。
        我在高教处工作十几年,能够面对这么多校长来谈学生是不是符合社会的责任,这是第一次。在这点上面,我们要提高高职的信誉,同时希望国家要建立必要的用工政策,那就是必须持证上岗。如果说在行业准入上没有相关的限制,那么可能会选择不读书、不培训、没有拿证,就上岗。而很多工业事故、交通事故都与此不无关系。这一点,我们教育部门希望国家的其他部门来配合,提高我们职业教育或者是高职的信誉。


-------2012/7/12 15:44:56

李进:


        我们在整个招生过程中,怎么用一些政策来吸引更多的确实有需求的学生来报我们的高职。这点,上海已经有分类指导考试的探索,希望我们的同学报考高职,都成为高考的成功者,而不是失败者。分类指导进行单招,先考。同时,学生也看到了高职是不一样的,它的培养模式和就业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示范型高校进行的单招试点,希望能够逐步扩大,学生能够挑选到适合他个性化的发展,他希望读了高职以后,能够发挥潜能,在适合的岗位把能力发挥出来。这点,在高职的招生简章上,还有具体的问题,我们请上海的许处长来补充。


-------2012/7/12 15:44:29

新华社:


        规划纲要中提出了高职高专分类招生入学,还有打造人才发展的立交桥,部分省份在入学方面已经有破题的举动。这个能不能结合咱们今后的质量报告,对国家的决策能够有一个加速推进的作用?
        从去年开始,媒体频频报道生源下降,可能会对高职,当然对在座的示范高职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对高职整体来说还是有危机,我们怎么化解危机?


-------2012/7/12 15:44:00

孙绍年:


        黑龙江的农村与发展,合作社是一个大的方向。目前已经有两万三千多个合作社,今年还有几百个继续增长。我们06年培养的毕业生,去年全国选了五个粮食状元,他是状元,是个案,但是它标志着黑龙江粮食发展组织起来的一个基本方向。如果,我们的两万三千农业合作社,假如有三到五成高职毕业的学生,将是什么样子?但是,目前他们大部分是小学毕业、初中毕业,这正是制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继续推进的一个根本性的瓶颈。所以,黑龙江目前提出粮食产能持续稳定工程,要求我们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校,提供人才保障,这正是我们的发展路径。
   


-------2012/7/12 15:33:43

李进:


        我们将会更多的收集数据。


-------2012/7/12 15:33:21

马树超:


        我们确实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很希望能够更多反映高职毕业生在三五年内的工作状态,这本画册也是对这份质量报告的弥补。
   


-------2012/7/12 15:32:59

工人日报:


        我姓罗。这份报告的确非常详实,但是在第二部分,有没有考虑过学生与发展,就是说有没有考虑过高职学生对自己就业满意度的问题,甚至包括未来三五年内,就是高职学生毕业之后,他们的就业能力与未来工作岗位匹配契合度的问题。


-------2012/7/12 15:32:25

马树超:


        首先发布质量年报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发文要求做好教育质量年报,在200多个院校的基础上,做了国家质量年度报告。我们其实更多希望无论是招生还是不招生,都希望社会理解高职形象,更多认可高职形象。我们的高职有可能或者说必将为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实相比招生来说,我们更渴望国家公共政策的进一步的支持,假如国家的公共政策、公共制度设计,更有利于我们三线城市,有利于面向中小微企业,有利于服务三农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区域均衡发展将会取得更高的成效。更客观地说,今天是七月十二号,我们也希望社会更多理解和认识我们,能够进入我们高职,这就是发现高职所呼吁的来吧!来高职,进入高职。以是水到渠成,恰逢高职就业的时机。


-------2012/7/12 15:31:58

中国青年报:


        我看了这个宣传片以后,有个建议,以微电影的方式呈现在很有名的微博上面,我觉得是很好的传播方式。我首先想问的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做这么一件事情,是不是因为高考填报志愿又要开始了?
   


-------2012/7/12 15:31:24

李进:


        谢谢王院长。接下来进入媒体提问及交流时间,先请请大家看一个短片。


-------2012/7/12 15:29:47

王伯庆:


        这次的高职年报,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向社会的高等教育年报。这本身已经说明问题:这个事情已经开始做了。刚才马院长说可能还有不足的地方,什么事情都是从开始做到逐渐完善,所以我觉得这个意义本身就已经很大。而且它有一个特点,因为是面对社会,为了保证它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就请了第三方机构,包括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能够参加,保证它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这个报告的特点不是完全用形容词来总结,所有的数据都是以数据、案例来做支撑。而且这些数据、案例都是跟学校来确认的,大家今天发现的高职的照片,每一个照片和故事都邀请学校来出证明,是经得起社会检验,而且是经得起这个事情发生以后的历史检验的。
        今天很多人已经请制作人签名了,因为今天参与会的很多都是制作人和参与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以非常负责的态度来做这个工作,这也是对这次质量年报的一种评价。
        通过这次的质量年报,我也进一步认识了高职,因为我不是高职领域里面的人。每年300万考生,不是高考中间的得意者,而且家庭成员百分之八十几的是家里面没有读过大学的,但高职培养的就业率与本科基本上是接近的,而且在毕业三年以后薪资增加一倍以上。这对我们百分之八十几的家庭,特别是超过将近百分之五十的农民家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人才培养机会。
        高职是中国最大的产业升级工程,是中国最大的社会和谐工程,也是中国最大的复兴工程。我就补充这点,谢谢大家!


-------2012/7/12 15:19:10

李进:


        谢谢马院长,下面请麦可思的王伯庆院长对报告进行补充。


-------2012/7/12 15:18:10

马树超:


 

大家好!我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向各位报告“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年度报告”。
首先,非常感谢委托方——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给我们机会,还要感谢教育部的葛司长和范处长给予我们的质量报告很多的指导和帮助,也非常感谢我们的合作方——麦可思院长王伯庆,和参与编写的各位编委会委员。同时,在这里感谢媒体始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到会的各位院长,各省教育厅的代表,以及其他的各位代表。他们都对我们本次的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11年,中央财政专项投入20亿元,面向全国所有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每所院校建设一到两个重点专业,950个院校的1753个专业全面铺开。它标志着中央财政专项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由点到面。因为在六年以前,2006年当时也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20亿元,同样的20亿元,由点到2011年的面,这是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标志。
    2011年,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学校要发布人才培养质量的年度报告,而高等职业教育由200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及其一批其他院校共同带头和2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都向社会公示了他们的质量报告,今天国家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公布,实际上也是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年报的导言部分专门讲,我们产学研合作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学院而言,纵向研发经费突破2000万元,加上横向的将近3000万元。实际上它表明一批地处三县城市,面向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高职院校的服务域和发展域日益清晰,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我想这是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一年的第三个标志。
    第四个标志,国家示范建设和骨干校建设进一步推进。
    2011年40所国家骨干校建设的启动,促进了体制机制的创新,整个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等等,还有许多标志性的行动。
    按照教育部关于各地和各部关于这个质量报告发布制度的要求,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和教育不职成司组织编写了《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全国200多所高职学校和20多个省份公布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我们这次国家版的年度质量报告有五个方面的资料来源。
    一个就是以刚才所说的200多所高职学校的20多个省份的质量报告为基础。
    第二就是作为第三方的麦可思研究院,多年来对于大学生就业及其就业质量的分析报告的有关资料。
    第三就是我们国家教育部的教学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数据平台的数据。
    第四就是一些公开出版发表的数据和资料。
    第五就是我们现场调研的数据和资料。
    我们这个质量报告以“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作为代序,实际上它是点出了我们这个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年度的一个主题———挖掘、寻找或者作为趋势来寻找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所以,我们结合高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发展的大量实例,与我们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试图告诉读者,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应基本国情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
    作为新兴的高等学校,高职学校对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高职学校已经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其服务域和发展域将更加清晰。
我们这次高职质量报告分为概览与历程、学生与发展、学校与改革、政策与项目、成效与贡献、挑战展望等六个部分。
这六个部分的逻辑思考主线是这样的,因为是第一次公布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因此,我们增加了概览历程这一章节。作为概览与历程,实际上我们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们具有中国特色,并且适应中国基本国情的一种教育模式。
    首先它是中国首创,其次是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昨天是世界人口日,实际上我们在2011年10月份世界公布的人口数字已经达到70个亿,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作为老百姓非常希望读书的一个社会文化的环境,我们选择高等职业教育这样一个模式或者说教育类型,既让年轻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又能够学会一技之长,顺利就业,这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我们顺应了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的要求。因为在工业化社会,可能我们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就可以满足培养一线劳动者、一线管理者和一线服务人员的要求。而在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在一线的工人和一线的管理和服务人员,都需要具备我们目前所要求的专科学历这么一种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在概览部分专门推出了我们这种模式。
    在历程部分,我们按照1980、1999、2006年三个时间结点。我们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是高等职业教育举旗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决定的时候,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我们整个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发展的历史阶段;而2006年,以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抓手,作为切入点,提高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以示范建设来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那么,我们说2011年“由点到面”的质量全面提升,有可能和我们前面三个历史年份,一起载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
    第一部分概览与历程是我们第一次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专门增加的一个章节。
    第二部分学生与发展,实际上也体现了我们编写和委托方展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灵魂,那就是学生的发展,它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育人始终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终点。所以,实际上我们《2012发现高职》的画册,实际上也是把重点落在发展上。
    在这一章我们有很多重要的发现,例如2011年,我们实现了近300万家庭高等教育的零的突破,也就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再比如,我们发现了在家门口上大学,使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就业率与薪资连续上升,并且对母校满意的毕业率比例逐年提高,以及我们为各行业、企业、一线岗位提供有素质的技能人才和学生价值观的有效提升。当然在这部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毕竟还有一部分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不满足,所以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下一步发展和质量提升,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第三部分,作为学生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平台,我们重点写了学校与改革。这一部分对于我们学校院校的均衡合理化布局开始入手。作为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相比较我们原来的普通高校来说,我们的布局较为均衡合理,它为我们下一步实施国家区域均衡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的平台。有相当一部分的三线城市,可能没有原来意义上的本科高等学校,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实际上迫切需要有大学学历的年轻就业人员。同时,在这一章我们重点写了引导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凸显质量提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逐步完善、校园文化呈现育人的特征、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和经费投入有所增长。在这一部分,我们实际上提出了教师队伍以及经费投入的结构仍然跟不上或者严重跟不上我们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能够取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我们政府主导、政策合力以及项目的推进共建。我们从政策导向上说,我们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并且通过项目实施,推进改革与创新。这个在前言部分已经明确提出了。而且,地方政府的政策突破取得明显的成效,比如今天到会的四川、上海以及天津,包括在报告里面专门写的江苏、宁波等地方政府,都为我们整个政策的突破作出了重要的成绩。
第五部分,我们重点写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成效与贡献。
这一部分我们重点突出的不是我们已经对人才培养有较大贡献的国家示范的高职院校,而突出引导的在于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这么一个概念。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荣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服务三农的贡献奖,同时今天到会的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贵州铜仁,铜仁在贵州也不是排名发达的地区,他们的生源三分之一来自铜仁市内,三分之一来自铜仁和贵州省之间,还有三分之一来自省外,他们有80%左右的毕业生留在铜仁,为铜仁当地的农村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在这方面,他们都是积极的探索者。
    同时,高职毕业生在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助推器的效应。同时我们提出了为高职院校所在地区贡献人才和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等贡献人才。我们所突出的成效、贡献,实际上为国家下一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将作出重要的贡献。
    第六部分,我们分析了当前的挑战与展望。在这部分我们把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教师队伍的不适应。第二个是学校领导管理能力的不适应,再就是办学理念的不适应。从这三个挑战,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与展望。我们相信通过2011年中国高职进入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一年,我们将高职教育更好的引领三农,高职教育将更有效的助推中小微企业,高职教育将更加的服务协调发展。同时,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数据证明,近期将涌现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职院校。
    从我们整个质量报告的编制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材料收集上的困难,同时也得到了一些院校的帮助。我们相信,通过今年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发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会越来越好,尤其是为我们这个国家的区域均衡战略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这次的报告,我们呼应的是发现高职,把重点落在学生发展上——学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灵魂。欢迎媒体和到会的代表们好好看看我们《2012发现高职》这一质量宣传画册。
    再一次向大家表示感谢!

-------2012/7/12 15:09:45

李进:


        尊敬的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尊敬的各位高职同仁,现在我们召开“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发布会”。
        我们这个发布会将要传达三个信息:
        第一个信息:质量报告,社会责任
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要求,在教育部职成司直接指导下,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组织、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调研编写了《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和《2012?发现高职》质量形象画册。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首次社会发布。
        同时,在全国200多所高职学校和20多个省份公布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基础上。推荐部分省市与院校的质量报告。
        高职战线首度发布质量报告,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我反思,是高职院校办学者、管理者、教学者通过实践提炼高职教育思想和强化高职教育理念的一种努力与尝试,梳理过去、厘清现状、展望未来,传达了高职战线坦诚面对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坚定服务社会、坚持改革发展的精神状态。   
        第二个信息:类型教育,改革探索
        南北朝范缜“形神合一”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高职质量报告是“神”,高职质量形象画册是“形”,形神合一,形神俱备,说明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应基本国情的教育类型,作为新型的高等学校,高职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和学生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高职学校已经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生命力,“服务域”和“发展域”将更加清晰。
        社会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轴心,把价值观念、职业规范、科学知识、专门技能、审美素质、情感意志等贯穿整合起来。高职教育坚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推进“校社联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理实一体、学训并重、双师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开展“做中学、做中教、定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坚持完善“内外协同、双向评价、质量监控”的管理体制机制。
        不可替代,高职质量的支点,两个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匠人营国”(吴良镛);民生和谐,大众化教育,社会和谐发展,国民素质提升。
        第三个信息:群体形象,理念识别
        质量形象画册,用真实平实的故事,有冲击力的照片,通俗易懂的文字,反映目前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现状。这是从全国高职院校推荐的近万个故事图片中遴选组编的。这是初稿,8月正式出版,同时出全英文版,向全世界发行。
        学校、学生、家长、企业眼中的高职,是不一样的大学,学习与工作融合,校园与职场交替。学生阳光、踏实,家长放心、欢心,用人单位愿用、想用。有家长的放心、欢心、有企业的愿用、想用,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就叫人民满意,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办到人民心里去。我们反映的是高职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初露端倪的一流高职的方向。
        不一样在于社会需求不一样,人才规格不一样。第一线人才。
        于是,有了不一样的办学理念、不一样的培养模式、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不一样的质量标准,带来的是不一样的校园文化、不一样的校园生活、不一样的学习场所、不一样的精神状态。
        众多不一样归结到本质特征,透视出一种教育价值,高职教育质量的灵魂是学生的发展。高职院校是一种新型的相互作用大学,不一样中有一样,这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最后,要强调的是,“忠诚教育事业、贯彻国家要求、忠于职守、克难创新”已经成为高职战线的主体文化。一大批对高职教育事业执著追求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长,一大批富有激情、努力开拓的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一大批学业有成,爱岗敬业的学子。他们造就了不一样的高职,他们还将继续成就不一样的高职。


-------2012/7/12 14:38:33

质量报告目录QUALITY REPORT CATALOGUE

2012ml.png

历年回顾REVIEW OF THE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