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训合力,共育现代煤炭产业工匠


发布时间:2023-04-0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智慧化矿山、智能化生产、集群化建设、绿色化发展”为特征的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既对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又需要对企业员工持续开展职后培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搭平台、建制度、融课证”的育训协同机制,开发了“个性定制、精准实施、精细服务”的职业培训范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育训合力,为培育现代煤炭产业工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职业培训;人才培养;办学机制;育训协同

一、实施背景

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新变化,对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员工的职业胜任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高职院校在满足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上,存在着人才培养匹配度不够,职业培训针对性不强,培养与培训链接松散,育训协同的合力发挥不足,校企合作育人缺乏实体运作平台的有效支撑等突出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协同机制,满足产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开展“个性定制、精准实施、精细服务”的企业人员职后培训,提升员工胜任煤炭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的能力。

二、主要做法

针对煤炭类专业人才在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书证融通、成果互认、共建共享”的育训协同机制,开发“个性定制、精准实施、精细服务”的职业培训范式,更好的服务煤炭产业升级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建“书证融通、成果互换、共培共享”的育训协同机制

1.“四个融入”,推进“书证融通”

学校充分利用1+X试点工作促进专业融入产业的契机,对X证书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融合;将证书培训内容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知识技能定点强化、课程内容纵向深化,证书标准融入教学标准,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准确对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操作规范和技能要求;证书评价标准融入课程考核,实现技能证书要求与培养目标同步达成,培养产业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搭建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的贯通渠道。

2.建立机制,实现成果互换

修订完善《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为学分认定和转换提供制度安排;制定《学分转换管理办法》,确定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的范围、数量、标准和程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办法,分类设置应知、应会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培训方案中设置学分置换条目,明确各类学习成果置换的对象、内容和学分;建立学分认定机制,明确学分认定和转换具体责任部门和工作职责,实现学历成果和培训成果相互融通。

3.共培共享,发挥育训合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陕西能源产业,围绕煤矿智能化产业链,依托行业协会,联合行业头部企业,从人才需求出发,建立“基础+核心+迁移”的递进式人才共培共享平台,如图1。

wps1.jpg 

图1 校企机制


依托国家级煤炭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共同打造师资培养平台,建立教学岗与生产岗“双轨发展”、教师教学能力与企业技术服务能力“双向促进”“双能提升”的教师团队,推动校企在煤炭工匠“育训”中共同发展,如图2所示。

wps2.jpg

图2  教师团队建设模式

(二)开发“量身定制、精准实施、精细服务”的职业培训范式

1.对接需求,实施“互联网+”培训模式

面对煤炭企业培训受时间、场所限制,培训课程、项目难以多次反复学习等问题,实施线上线下、理实一体化教学、车间班组现场教学等融合的“互联网+”培训模式。围绕安全法规、岗位资质要求,开发了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资质类培训项目18个;围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新技术、新装备,开发员工素质提升类培训项目27个;开发职业技能鉴定类项目65个,开发综采集控工等职业工种模块化资源培训包40个。企业可根据需求选择培训项目,学员可以通过碎片式网络学习和较少的线下学习完成培训。

2.精准培训,形成“量身定做”的培训方案

深入煤炭企业调研,根据企业需求,瞄准职工素质“短板”,编制差异化培训方案,实施精准培训;与彬长矿业有限公司、延长石油巴拉素煤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开发学历和技能“双提升”的培训项目,形成“一企一策”“一班一课”的培训方案,打通招生、培养和就业立交桥,如图3。

wps3.jpg

图3 与延长石油巴拉素煤业有限公司校企合作

3.精细管理,实施个性化培训服务

建立企业需求预期台账,把握培训对象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实施精准化服务;建立电子化档案管理系统,对每一位学员建立培训档案,实施个性化服务;定期向企业反馈学员培训情况,建立培训效果反馈机制。

三、成果成效

(一)人才供给数量大幅提升,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煤炭类专业招生数量大幅增长,培养煤炭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2万人,学生在全国煤炭类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煤炭类毕业生双证率、一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评价优秀率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品牌得到企业广泛认可。

wps4.jpgwps5.png

图4    学生获奖证书

(二)专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教师队伍不断优化

建设煤炭类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建成全国煤炭类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新增煤炭类专业省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煤炭行业教学名师3人、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16人,入选全国煤炭行业教育培训资源编审专家委员会23人。

wps6.png

图5  煤炭类优秀教师证书


(三)职业技能培训得到认可,品牌效应逐渐彰显

应用新范式开展职业培训20余万人次,经学校培训的学员获全国技术能手8人、三秦工匠、巴蜀工匠7人、陕西省技术能手10人。经学校培训的企业代表队参加全国煤炭企业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全国煤炭成人教育先进集体”“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优秀继续教育学院”等。

四、创新经验

(一)建立了“共培共享、双向赋能、书证融通”的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搭建人才共培共享平台、“双向促进”“双能提升”师资培养平台、建立学分制管理制度、学习成果转换办法、通过将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内容,证书考核方式融入课程考核,证书培训无缝对接常规教学,并在实训课程中强化和提升学生技能,培养学生,搭建了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的贯通渠道,打通了人才多元成长通道,满足了企业对员工学历、能力提升的多样化需求,为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开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范式

转变了以“学校供给为中心”的职业培训理念,树立了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职业培训理念。企业、学员可以自选项目、自行安排网络培训课程学习,实施学员中心的个性化培训;校企合作“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精细培训服务管理,开创了新的职业培训范式。

五、推广启示

本案例打造了煤炭产业工匠培养的“育训结合、协同育人”样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体系,学、做、研、创实训基地,职业培训范式,受到中国煤炭学会的认可和推广,并被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2家煤炭类院校采用,效果良好,先后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被《教育与职业》等杂志予以专版推介,发挥了很好的引领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