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卓越海员培养产教融合生态圈

校政企三方共建 校港船三地联合


发布时间:2022-12-1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2年12月14日03版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坚持“技能为主、文化融合、意识贯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接现代航运需求,建立“产教协同、校企相融”的人才共育机制,引企入校、建课入企,打造以产促教、以教助产的生态圈闭环,提升了德技并修的国际化卓越海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构建起企业与学校共同育人体系,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双向并轨。

  ---------------

  一、构建“产教协同”的人才共育机制,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

  面向航运业智能航海、无人船等新技术发展,港湾学院提出了“技能为主、文化融合、意识贯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航海技术和实践能力为基础,融入“图强报国、不畏艰险、心如磐石、同舟共济”的航海精神,贯通“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树立“技术新、实践强、素养高、国家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有大国担当、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卓越海员人才队伍,满足航运业转型升级需求。

  学院牵头成立港航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理事会,港口码头与学校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成果共建的共同体。企业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入企现场授课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老师、师傅双导师指导,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应,教学标准与生产标准同步,建立了“产教协同,校企相融”的人才共育机制,打造了以产促教、以教助产的产教融合生态圈闭环。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先后被聘为全国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交通教指委委员1名,航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全国船舶工业教指委委员1名,累计31名老师被聘任为山东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评估员。

  二、“校、政、企”三方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校)、海事局(政)、船公司(企)三方共同组建航海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打造政府支持指导、企业高度融入、学校协同执行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对接STCW(《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国际标准,打造校企共同愿景,通过多元化途径保证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及时跟踪新技术在航海领域的应用,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日益增长的岸基航海类高技术人才需求。

  三、“校、港、船”三地联合,打造实践教学体系

  青岛港湾学院与企业合作研发航海、轮机模拟器等30余个理实一体化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室,解决“三高三难”的实践教学难题,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度。依托山东港口资源优势,课堂搬到码头,比如船舶靠港期间,组织师生认识船舶作业现场,了解船舶构造和岗位工作环境,增强对岗位的认知理解。根据公司航线计划,每年确定30-40条船,建成船舶流动教学点,解决跟岗实习问题,利用寒暑假组织师生随船航行实践,通过“老师+师傅”的双指导教学,使学生体验船舶航行期间工作场景,促进了职业忠诚度提升。

  依托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成立师资库,共同开发仿真系统,共建课程,编写教材;建立双师型培训基地,促进教师岗位技能提高;通过了海事局24个船员培训项目资质核验和质量体系认证,每年开展船员社会培训3000余人次;服务军民融合,开展部队军官技能培训。形成了集学历教育、双师提升、社会培训、军民融合的综合资源平台。

  四、引入企业“航海文化”,增强学生职业素养

  青岛港湾学院建立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机制,融入企业案例,渗透航海文化精神,开发新标准、新教材,技能与思想并轨提升;加强“教、学、管、企”一体化培养,制定了由专职教师、辅导员、教学干事、企业专家组成的素质提升培养方案,教师结合课程,落实到教学;辅导员通过班会、团课、心理辅导等,落实到生活;教学干事通过流程、会议,落实到全员;企业专家通过讲座和现场指导,落实到实习实践,形成全员参与新格局。贯通“入学-通识-专业-顶岗”四阶段培养,从学生的入学阶段的感知教育,到通识学习阶段的人文素养教育,再到专业学习阶段的岗位素养训练,最后到顶岗实习阶段的价值观教育,形成全过程渗入新局面。在“学校、企业、社会”多方联动下,形成全方位素质提升新机制,构建了航海类专业“三全育人”体系,实现素质教育与学业成绩综合评价新标准。

  (信息来源: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