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振兴与技能型人才需求


发布时间:2010-11-1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9期
 
       2009年,国务院制定实施了11个行业的调整于振兴与规划。这是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确保行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的重大举措。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振兴、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对接,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期对电子信息、交通、装备制造、铁路、钢铁、汽车、石化、物流8个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作一出理。
      电子信息产业
      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未来3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1百分点,3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
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适度增长,队伍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素质显著提高,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造就一支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一批企业领军人才、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2010年,初步形成产业界和教育界衔接紧密,产学研用相对配套,有效的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使用和继续教育机制;初步建立起以公平竞争为导向,激励保障机制更加健全,科学有效的信息产业人才选拔使用机制;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信息产业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逐步形成。
人才总量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从业人员总量适度增长,到2010年信息产业从业人员队伍规模达860万人左右(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约725万人;电信业130余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5%左右,管理人员达到10%,市场及服务人员达到15%左右,加工技能型工人约50%左右,人才总量稳中有升,基本满足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和做大做强对人才总量的需求。
    人才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占人才队伍比例明显提高,高、中、低端人才协调发展,合理的信息产业人才梯队逐步建立。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队伍总量的25%左右,形成以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队伍为主体,管理、市场及服务人才队伍规模适度,合理的信息产业人才生态群落。
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预期目标是: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稳中有升,到“十一五”期末,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比例由目前的不到60%提高到75%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由目前的8.8%提商到10%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加工技能型工人比例由目前的3.2%提向至1 4.5%以上。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其中,培养、选拔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1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1.5万名技师、高级技师,10万名高级技工,35万名各级技能型实用人才。
      交通行业
      实现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为民、务实、高效、廉洁和具有较高依法行政能力的交通运输管理干部队伍,需要成千上万的技术专家和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工作在基层岗位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抽样调查显示,41.4%的交通运输企业中技能人才所占职工比例低于20%,75%的企业中技师所占职工比例低于20%。在交通工程建设与养护、汽车运用与维修、船舶驾驶与轮机管理、工程潜水、工程设备管用养修及现代物流服务等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既存在量的短缺,更存在质的不足。
      交通行业现有各类从业人员3640万人。
      通过对营运性公路客货运输及辅助服务业、机动车检测与维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与管理等人力资源进行分类预测计算,交通行业人力资源总规模变动趋势分析结果所示,交通行业人力资源总规模在2010年达到5100万人,在2020年可达到7300万人。特别要说明的是,交通人力资源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是公路运输系统。
      将交通人力资源的总体规模预测与交通人力资源拥有量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交通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不包含行政管理岗位),如表3所示。
除行政管理人员外,包括机动车检测维修与检测人力资源需求在内,交通行业在2003~2010年间新增从业人员约1500万人,而在2010~2020年间将新增就业人员约2200万人。
      装备制造业
      2009年,国家编制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中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今后的发展主要围绕节能节材、环保等方面,对技能人才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高技能人才比例适当提高,机械行业的工人队伍规模为1600万人,其中技术工人约占60%。根据装备制造业的制造水平,过去执行以中级工为主体,高级工为主导的技工队伍的建设方针,高级、中级、初级工的比例是30:40:30.现代产业更新换代加快,产品的制造工艺水平提高迅速,综合国内外企业技工队伍水平构成情况,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应提高到40:45:15.
      培养技能人才的中职、高职的专业设置不宜过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需求变化迅速,使装备制造业的工艺方法变化较快,因此,职工工作期间转岗的机会较多,专业较宽使职工在转岗时容易适应。专业设置尽量多覆盖工种岗位,不要一一对应。
      铁路行业
      新形势下我国铁路职工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一是运输主业人员精干、素质达标;二是专业人才队伍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三是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合理、能力胜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铁路系统将重点抓好以下任务:
      大力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到2012年末,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由目前的3.7%提高到6.5%,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比例由目  前的7%提高到8%,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比例达到l:3:6.
      全面优化主要行车工种队伍。要以配齐配强、提升素质为重点,对现有26个主要行车工种进行结构优化和素质升级。机车乘务员、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动车组机械师以及客运专线固定设备维修人员是运输安全最为关键的岗位,要作为重点来选拔培养。
      加快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今后几年,铁路系统将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培养T程。到2012年,培养造就lO名技术领军人物、100名大师级技术专家、1000名技术拔尖人才、10000现场技术骨干人才。以此为载体,培育出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技术一流的中国铁路“金字塔型”人才队伍。
      钢铁行业
      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出台后,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对人才需求和职工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2008年全国钢铁行业人力资源统计,在23家企业中,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初中及以下分别占职工总数的0.07%、1.05%、12.18%、19.14%、14.90%、27.10%、25.57%,获得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的人数分别占职工总数的2.59%,、7.62%、8.64%。以上情况说明,我围钢铁行业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数量还有待提高。
       钢铁行业计划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的实施,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通过研发、攻关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等培训基地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竞赛选拔、技术交流、岗位使用、表彰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技艺高超、精于管理、敢于创新的技能型人才。
      到2010年,50岁以下员工要达到高巾(高级技校)以上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员工要占总人数30%以上。企业每年脱产培训40学时以上的员工要达到钢铁行业全员的50%。要使国有大巾型钢铁企业有持证要求的岗位做到全员持证上岗,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5%以上,使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使钢铁生产企业关键岗位新增劳动力就业都要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鉴定各级培训师3000人左右。
      汽车行业
      根据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汽车行业要大力推动人才培养工作。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将达到l 14万多人。职业教育应当培养满足汽车产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提倡发展环保新型能源汽车。职业教育要增设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在教学中要增加新能源学科的知识。
      汽车自动化智能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自动化智能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汽车电子产品。据专家统计,2002~2007年,全球汽车电子产品市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7%,而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增速更快,预计到2010年底将一直保持30%左右的高增长速度。职业教育可适时增设“汽车电子”类专业,或增加相关知识的教学。
      节能节材、环保、再制造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如汽车发动机、气缸,国外%~40%通过再制造予以恢复使用,我国刚起步。按2008年6月底机动车1.76亿辆计算,有20%~30%的气缸通过再制造予以恢复使用,就可以形成上百亿产量的产业。这方面的技能人才需求量将会增大。
      加强汽车销售人才的培养。汽车是高技术耐用消费品,购车人对购车慎重且询问的技术很多。因此,汽车销售人员较一般商品销售人员,在掌握技术知识方面的要求更高,培养既有销售知识,又有汽车相关技术技能人才很有必要。
      石油和化工
      振兴规划提出,经过3年调整和振兴,到2011年,石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石油和化工企业将着力建设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逐步推进重点岗位资格认证体系和职业准入制度。
      到2010年,高技能人才占企业技能劳动者比例由现在的18.8%提高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由3.2%提高到5%。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根据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作好需预测,制订培养计划,提出企业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建立健全行业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职业国家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质量监督和保障机制。开展同行业、同职业的技能竞赛和技术交流。
      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鼓励从业人员立足企业需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物流行业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物流人才被列入国家12类短缺人才。根据中国物流人才课题研究报告,截至2005年底,我国物流产业从业人员为1676万人,大专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比例为21.56%,低于全国行业平均24.33%的水平,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分别占0.85%,和4.3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1.86%和7.19%的水平。而我国物流企业大多数都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从业人员队伍中多数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和知识,难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物流从业人员在操作和管理方面的要求。
     根据需求预测,2005年到2010年,我国每年需要新增物流从业人员104万人,2010年到2020年每年需要新增物流从业人员1 00万人。
      振兴规划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做了专门的要求:“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
      规划的主要牵头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明确:
     ——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进一步推进物流学科建设,合理规划物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引导有关学校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完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2009~2011年,每年建立100个产学研基地,承担各类学校物流教学或培训任务。
    ——规范和发展物流在职人员培训体系。规范、鼓励、引导行业社团组织和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对物流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强化培训质量,提高物流在职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建立全国远程物流职业教育中心,面向全国2000万物流从业人员开展物流职业教育。
    ——进一步加强物流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探索建立物流类师资的海外培训和引进机制。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引进相应的国际物流专家,实现国际物流职业教育资格认证的引进与合作。2009~2011年,分别完成物流师职业资质培训认证6万人、8万人、l0万人,分别完成物流职业经理人培训认证300人、600人、900人。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