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纪实

多管齐下,多效并收


发布时间:2015-01-1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江苏省信息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与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过程,而培养过程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其实施方法。“教学是立校的根本,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所以我们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真正让学生受益。院长曹根基如是说。在全面推行学院课程综合改革过程中,学院所有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把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成果落实到课堂之中,覆盖所有学生。

 

 说课与评课并举,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微观管理单元,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学院高度重视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能在课堂上能学其所需。说专业、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秩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元素的确立及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教务处处长王继水认为,说课融培训、评价和教学管理于一体,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重要意义。”学院各系部定期开展说专业、说课探讨会议,并进行说课评选活动,随着说课系列活动的开展,说课已成为常规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可以说,学院说课活动已发生两个转变:一是性质转变,即从最初的比赛性质向常态化普及化转变;二是参加对象的转变。不再只是少数参赛教师的事,而逐步成为每位教师的教学基本规范要求之一。”

说专业、说课活动如火如荼,大大促进了学院课程建设。“在短时间内要把课说得精彩、说得科学,需要的是厚积薄发的功底。艺术设计系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负责人康晨老师,在刚刚举行的全院说专业抽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他说: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我们通过校办企业常州卓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这个平台,把符合课程的项目让学生去尝试完成,让他们在创意和可行性之间寻求平衡的最佳结合点。”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让他们完成挂烫机、感应灯具等产品的设计任务,在考虑使用需求、现有生产条件、资金投入、质量标准、市场潮流等因素的前提下,让学生体验从构思、策划、图纸、提案、实现的产品诞生过程。

同时,学院还着力建设教学资源库。其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数字化手段,已成为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立体化的媒体呈现,多元化的教学应用,能真正为教学服务,便于教师组织和利用资源进行教学,便于学生在网上自主合作学习,也便于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和测评。

开放与共享结合,引领自主学习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技能,学院推行了创新项目训练教学改革,让学生亲身参与创新项目实践训练,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ICT行业创新人才,我们依托江苏省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心和区域行业企业,在各专业教学团队的指导下,成立学了生创新工作室。信息工程系副主任顾卫杰介绍,实践训练成功驱动了学生进行“微创新”。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那朦胧,正在物联网创新工作室反复调试“门禁卡指示灯”,这些是此前还完成了“光敏控制窗帘开关”、“温度控制灯光开关”等项目,他说有时候三五成组,有时自己钻研,把小项目当“敲门砖”,最后举一反三,攻克大项目,在不知不觉中把《传感器技术应用》、《RFID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知识掌握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实践创新训练还带来了同学们学习态度上的转变,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全过程,把以前学到的各类专业程序、理论在手中操作,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由先前被动地“等、靠、看”,变成了如今积极主动地“学、做、练”。不管是在课余、晚上,甚至周末,在物联网实训中心和创新工作室里,只要没安排课,总能见到学生在此交流探讨,反复尝试新点子。

   “今年大环境对职教的政策支持,也有现实产业升级需求,如何让高校、高职生拥有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实践训练是学院反复尝试之后形成的固化经验。信息工程系书记刘贤锋表示,教学改革的一小步,人才培养质量大提升,让每名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动”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成长为一名市场欢迎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学院还通过校企订单班、中德合作班等形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会贯通。2012,车辆工程系常发农机班招收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教学实行基础课程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模式,毕业后可获得机电学院大专学历证书和江苏常发集团相关技能认证证书,优先进入常发就业;该订单班的学生还可以享受常发光彩奖学金的奖励,根据学生素质排名,全免或半减学费。2013年以来,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借力于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先进的双元制教学理念,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开展中德教学改革项目试验;在教学中,企业成为真正的一元,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融合校企双方共同的教育教学资源,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最终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层次、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均获得全面提升。

多元与拓展互融,提升综合素质

实施综合技能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需要;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往往以“第二课堂”的身份,扮演着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角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中的精神面貌,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人格和修养、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我院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团队以课内实践教学为基础,开展与教学单元相适应的观摩、体验、演讲、辩论、表演等课内实践活动;以校园实践教学为重点,开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红歌赛”、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班徽设计比赛”、与知行讲堂相结合的各类讲座等校园实践活动;以校外实践教学为延伸,开展与地方文化相融合“观看地方戏剧演出,感受民族艺术之美”、“走进梳篦博物馆,品位常州艺术魅力”等校外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课内、校园、校外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课程的学习从课堂扩展到课外、社会,从注重理论讲授转变为更加注重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创新和创造能力,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更好地培养了工科高职生的艺术修养。

此外,本学期学院引进《中华诗词之美》、《考古发现与探索》等10门优质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供学生选修,将传统课堂搬入网络世界,颠覆主流教学模式。通识教育课程搬入网络之后,上网即学习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新风尚。晚间,几个宿舍好友登陆学院指定的网络平台,围在一起“上课”的情景屡见不鲜。

       据了解,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各学科领域名师亲自授业解惑,精加工成“百家讲坛”形式的讲课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在线网络课程视频、完成相应作业和参加考核等即可获得学分。

学院的基本素质拓展课程分为两部分,其中公共选修课部分由校内老师承担,上课时间一般选在晚上或者周末,这种方式在时间、空间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受到限制。此次引进的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取代了公共选修课,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脑网络,在形式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同时解放了专业老师,使其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专业课程的建设中。这次引进的10门课程,学生可以任选2门,在顶岗实习前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灵活的授课和学习模式,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据统计,目前已有3500名学生选修通识教育网络课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