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松:学生职业发展应是高职办学水平考量重点


发布时间:2018-07-0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一段时间以来,一个被称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的计划正受到业内外普遍关注,人们纷纷在琢磨、打听、关注其评审指标。眼下,4年一度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也正在热烈进行中,无疑这也成为各院校角逐和争取的焦点。同时,各种关于院校的排行榜或TOP几十强之类的说法正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家在追逐、争取之余,也不乏评判、质疑之声,甚至有人不得不急切地呼吁,我们不应使高职院校为排名所绑架,而应为高职教育松绑,让高职院校静心办学,让老师潜心教学,让学生潜心问学。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是:究竟什么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层次。由于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身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改革发展和教育创新的空间。无论是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以及后来的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包括当前正在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也包括其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能力评估,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等,都在对高职教育作出评价、评估的同时,给各学校改革创新提供了机遇。可以说,高职人出身贫寒但不乏创新热情,“4433”人才培养模式有之,“2356”管理方略有之,在改革中确实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教师们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学校也得到了不少赞誉。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上这些对打造高职教育特色、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一定会产生积极作用。如果没有高职院校的改革热情,没有高职教师的创新探索,高职教育也许仍然是本科的“压缩饼干”。但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诸多所谓改革有没有“翻烧饼”现象?或者不少人是否仍在做“无用功”?这些改革对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对学生就业创业、对学生职业发展究竟有多大正效应及促进作用,值得检讨和反思。

  上述这些问题其实不出在某个教师、某个学校身上,而出现在办学治校的总体理念上。曾记否,不少人甚至认为唯有中国的高职才能担负起建设世界一流的使命,或者说中国高职已经率先成为世界一流,更有甚者,把我国的本科教育尤其是潜心清静的教书育人说成固步自封和僵化保守。其实,我们高职更应该找到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观。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兼具高教性和职教性,其基点是高中后教育,其立足点是职业教育,因此,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优质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发展为引领,要坚持办好专业,注重学业,强化职业,重视就业,鼓励创业,成就事业,形成“六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把学生职业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办学治校是否高水平的衡量标准。

  这是因为:首先,学生职业发展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即高中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其次,学生职业发展与在校打下的专业基础、学习的专业知识、练就的专业技能直接正相关,具有紧密联系的特点。再有,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学生职业素养融为一体,学生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情怀、职业道德、职业良心、职业责任、职业技能等,这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着直接决定作用。最后,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集中体现了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治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综观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如果说新世纪教改项目是为了打破“压缩饼干”式办学,国家示范建设是为了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骨干高职建设是为了建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综合水平,那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考量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职业发展上,因为抓住了学生职业发展,就抓住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抓住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根本要求。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就必然要求很好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产教融合中提高学生对产业、对行业、对企业的适应性;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职业发展,就必然要求我们注重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把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修身养性教育融入其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职业素养培养发展之路,探索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素养教育之路,把职业素养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抓细抓实。

  当然,把学生职业发展作为核心考量指标,就必须关注在校生的职业养成和最大增值,关注毕业生(校友)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校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抓住了学生高质量职业发展,也就抓住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称得上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作者:周建松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中国高教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

     《中国青年报》2018年07月02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