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建设需要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8-08-27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展开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进入收官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特高计划”)。
作为长期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校管理的一位基层工作者,首先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点在哪里?文化特征是什么?如果没有高职教育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自信,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进而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但有着不长发展历史的高职教育,又经受着来自教育界自身和社会各界“求本心切,谈职色变”文化现象的强烈考验和严峻挑战,其中有些院校经过多方努力,在教育主管部门和本科院校的支持下开启了“4+0”所谓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这从另一侧面也折射出高职教育的文化困惑,可谓高职文化建设之难。
其实,我们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谦虚”地向外学习的过程。我们非常认真地学习过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我们十分虔诚地借鉴过德国的“双元制”,我们还不断地学习考察过加拿大“能力为本”办学模式,学习参照过英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也常常派员去学习新加坡的教学工场模式,美国社区学院也曾被广泛推崇。直到后来,又有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真正使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词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出现在1996年颁布的中国的《职业教育法》里,另一个出现在2004年颁布的瑞士新《职业教育法》中。这就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命题,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参照模仿还是学习借鉴?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文化根基是什么,文化自信在哪里?这也是我国高职文化建设之根本。
笔者以为,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文明成果的做法非常重要,但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文化,按照“博采众长、融合提炼、以我为主、自成一家、中国特色”的方针,积极发展,并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据此确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正因为这样,在研究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的当口,在文化建设上有以下三点必须坚持和重视。
首先,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视。第一,始终坚持和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加强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办学治校体制机制,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第二,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第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努力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主线。
其次,必须科学理解文化建设重心。笔者以为,要抓住以下几个节点。第一,坚持高教性和职教性的统一,真正体现双重特征,发挥双重优势,聚力双重发展,以此作为“大学精神引领、职教规律办学、企业理念管理”的高职文化建设机制,彰显跨界教育的文化特征和优势。第二,把满足人民群众适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作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战略,以此作为重要文化理念加以推进。第三,把发展三线城市等区域的高职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重要抓手,进一步适度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受益面。第四,要以办好专科层次为基础,积极探索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第五,突出抓好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努力做好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以及构建多层次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两篇大文章。以上五点应作为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要重视文化建设。高水平高职教育建设必须是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基础上开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办学校等这些问题上应该在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乃至在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和鲜明的文化导向;要重视学校区域和行业特点的文化育人体系的积极探索;学校要不断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育人进而向文化治理新阶段前进,形成以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治理和发展的新机制,真正使高职院校办学治校迈上高水平。
总之,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要把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文章做到实处,把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
(作者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
周建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8月2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