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跨国体验,教改导向的师资进修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在德国进修期间对校企合作的体会选萃


发布时间:2012-03-0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4期 吴全全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吴全全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提高质量的关键条件之一是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质体现为,既要具备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又要具备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所以,综合地、全面地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德国在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方面,有一套为国际职业教育界所认可的成熟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此,中德两国政府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了旨在提高教学能力的职业教育教师赴德进修项目。
    自2004年中德职业教育师资进修项目启动以来,已历时8载。截止到2011年年底,参加项目的中国教师总数近2 800名。这样大规模地派遣教学第一线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在我国职教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自1983年中德在职教领域里开展合作以来的一次创举。其主要目的在于:一是提高教师基于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来确定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二是提高教师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掌握相关职业领域里的专业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能力;三是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是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共同履行教育义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的校企合作的典范。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重视专业教育又强调培养综合素质,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如果说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在西方工业大国中能始终保持健康前行的“武器”,那么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就是制造“武器”的能工巧匠。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的职前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体系完整,制度完备。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功底,而且具有较为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能够灵活运用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实际工作进行教学筛选、提炼并开展教学设计,实施理实一体的教学。同时,德国企业基于人力资源储备的战略目的而开展职业教育,开展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可以顺利进入职场承担工作。而企业教师和职业学校的教师,通过实施实践导向的学习,可将工作情境转化为教学情境;将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将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关键性知识、能力要求转化为教学要点。这就使得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实现了工学的有机结合。
    尽管中德国情不同,然而支撑德国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经验,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领域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展开的路径,再根据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融人教育因素来开发和设计的,实现企业需求与教育需求的集成。这是校企合作的宏观构想在微观课程层面的具体落实。
    我国教师赴德国进修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把握德国职业教育概况和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要求教师在回国后,能够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开展企业调研,与企业的能工巧匠组成教学团队,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
    进修项目的整体目标,在于借鉴德国先进经验,将进修成果灵活运用到本校教学改革之中,建设符合国情、区情和校情的职业教育课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水平,确保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开展师资培训,其中包括选派教师出国学习。2011年,已有近400名职业院校教师赴德国相关职业教育机构进修。赴德进修的内容,是在中德专家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设计的。
    项目在执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出国前首先选定课程设计项目,然后在国外进修的过程中完成课程设计。这种项目导向的学习,取得了明显的学以致用的效果。
    为总结和交流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的有益经验和学习成果,也为了使项目具有更大的辐射效应,此次所选取的8位教师的学习总结,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们在德国学习的情况、收获和心得,这些赴德国学习的教师,已成为借鉴德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种子”。我们相信,在新春伊始之际,这些种子必将沐浴着教育规划纲要的春雨,在我国职业教育广阔的沃土中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体验德国双元制经验,思考职教教学改革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张全福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部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组织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2011年第一期数控二组的培训学习,时间从9月7日到11月5日共两个月,分国内出国前集训(9月7日-9月10日)和国外培训学习两个阶段(9月10日-11月5日),国外的学习在德国埃尔福特市手工业协会培训中心,通过日常课堂学习及实训、外出参观学校、考察企业和学员讨论与评价等形式学习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现代专业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法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充分认识和了解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培训企业、职业学校和跨企业培训机构按照框架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行动能力的培养,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注重资讯和评价,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熟悉了行动领域课程开发的流程与方法.使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思路更加清晰
    行动领域课程开发首先要通过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访谈,确定毕业生适合的企业和适应的岗位(群),并通过对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实现由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到职业行动领域的归纳;根据职业成长及认识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实现由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设计,创新教学内容。德籍教师详细讲解课程开发的流程与方法,使我明确了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按工作思路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课程开发工作中。
    3.了解了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学校创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提供很好的范例
    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设计需有三个以上相同的载体,相同的是步骤,不同的是内容,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计教学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重教学条件、教学情境的分析,加强专业内容的科学分析、专业教学法分析和方法论思考,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强化教学的主导目标、粗略目标和详细目标,合理选择媒体;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使教学工作达到应用的教学效果,并加强教学检查和评价考核,等等。特别是培训最后一天的成果展示,为学校创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4.学习了宏观与微观教学法,为学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重点学习了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小组工作法、“6-3-5”教学法和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并学习了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应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等6个普适性的工作过程进行项目教学,通过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学校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过程中,可结合学校实际.注重运用有效的教学法,发挥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悟德国职业教育
福建省三明工贸学校  彭佩烘
    我们在德国的培训地点是黑森州技术进修处,也称格罗斯盖劳培训中心。在德国的8周零距离培训期间,开设了职业教学法、专业教学法(自动化技术LOGO)、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可再生能源等课程。
    我们先后参观了劳特巴赫教育技术中心BZL、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法兰克福西门子电子电气技术集团、凯尔奔卢卡斯一努勒公司LN、波恩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斯图加特国际机电设备展、曼海姆西门子公司、沼气发电园区、怀特斯塔特太阳能发电园区、梅赛德斯奔驰卡车公司,还在本校观摩了欧宝汽车公司实习生的机电实训课,观摩了医学实验课。每周末,系主任以及当天下午的任课教师都会召集我们进行总结座谈。
    通过学习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观摩、参观实习,我们感受深刻的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教育特点是:两种培训机构(企业、职校),两种身份(实习生、职校生),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训、专业理论),两种教材(实训教材、理论教材),两类教师(实训教师即师傅、理论教师),两类考试(行会考试、学校考试),两类证书(资格证书、毕业证书)。
    教学方法上印象最深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此教学法特点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行动导向教学法特别强调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在整个培训期间,我们围绕行动导向教学、行动能力开发、关键能力培养,对头脑风暴法、旋转搭档法、思维导图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系统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工作法、卡片展示法等,进行了学习和探讨。
德国职业学校的社会责任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永萍
    德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其“双元制”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教育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在此次的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中,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对“双元制”的实施过程,特别是职业学校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些探索。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有国家层面相关部门、联邦州政府、企业、公共实训基地、培训学校等共同参与。其实施十分规范,从职业设置、每种职业要学习的课程、企业培训的相关要求以及考试等各联邦州政府都有相关法律规定。
    德国的职业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企业的学徒,二是全日制学生。对于企业的学徒,实施的就是“双元制”模式,这些学徒是企业的学徒工,学校对其只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训,学生6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4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的管理权属于企业。
    全日制学生又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不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如护理、幼师等;第二种是暂时还没有申请到企业学徒岗位的学生;第三种是被企业解除学徒身份的学生。对于全日制学生,则主要以学校学习为主,每年有4周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习。特别是第二种及第三种情况,学校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供其成长的时间及场所,对于没有申请到学徒岗位的学生,他们可以边在学校学习边申请学徒岗位,因为各种原因被企业解除学徒身份者,学校也会重新接纳他们。有些学生在学校无法适应理论学习,学校也会给他们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如让他们去学校的实习工厂,以实践学习为主;对这类学生,学校没有给他们学习期限的限制,只要他们愿意,可以在学校无限期学习,目的在于等待他们成长,到他们长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为止。当然,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学生,最终需要通过行会的考试,取得行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相关行业工作。
    由此可见,德国的职业学校不但要承担专业教育的责任,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与其学生的特点有关。一般进入德国职业学校的是9年级之后的学生(相当于我国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需要学校、社会付出更多的关注,职业学校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将其拒之门外,推向社会,而应是无条件地将其留在学校,量身定做地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等待其长大成人,以减轻社会的负担。
体验德国职业教育与教学方法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  韩毅红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我十分珍惜这次赴德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德国的55天时间里,我系统学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熟悉和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的做法,并参观了德国的职业学校、“双元制”企业,感受了德国人守法、敬业的严谨工作之风。8周的培训、学习,对我个人的职业教育理念有了较大冲击,个人认为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和特点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借鉴和运用。
    一、德国教育体制和“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
    德国地处欧洲心脏部位,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地。二战后,德国短期内从废墟中茁壮成长,成为目前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与其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德国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基本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除继续教育需要收费外,其他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均不收费。德国的教育体制,结构是非常自由、实用的。受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德国在教育内容和实质上历来重视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时强调个体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个体要担负起社会所赋予的重任,同时也必须拥有一定的能力。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很具特色。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企业与初中毕业的学生签订用工合同,然后把学生送到职业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取得行业资格证书后,再返回企业工作。职业学校配合跨企业培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而跨企业培训中心则根据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化、实验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学到真技术、真本领。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和借鉴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构建了教学行动体系。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主动性非常强,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序列,即:教师在授课时提供学习的相关信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计划,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决策、实施、检查,然后小组进行评估,教师也对学生进行评估,并反馈检查、评估内容,从而促进教学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并从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学生始终在前台,教师在后台,教师只是学生的咨询者与引路人。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教师不是知识灌输,而是行为的指导或咨询;教学方法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地传递和互动;效果控制不是靠分数激励,而是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
    德国根据职业的行动领域,经过教学论加工而开发出学习领域,以学习领域作为职业教育的框架,类似于教学大纲,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根据学习领域的要求,推导出具体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则以学习情境为基础。学习情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就是他们身边的事情。
    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根据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结合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适宜小学习情境,探索采用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次德国学习、培训之旅,收益颇丰,虽然国情与制度不一样,但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都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细致地消化在德国培训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服务学生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加强教学研究,为促进学校新一轮教学改革工作又快又好发展贡献力量。
体验德国职业教育  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西藏山南职业技术学校  格桑多吉
     2011年的教师节是我难以忘怀的一个节日。因为那天我们从北京启程,赶赴德国进行学习,本次赴德参加专业教学法培训的学员共54人。其中我作为唯一的一名西藏学员,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对德国“双元制”和专业教学法的理论进行了为期8周的学习。这次培训获益匪浅,我不但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适应性培训,开启学习之路
    国内适应性培训是从9月7日-9日在北京进行的,为期3天的培训至关重要,几位专家从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概况和德国职业教育基本情况、行动导向为本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内容等进行了生动直观的讲解,为赴德学习“双元制”职教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体验“双元制”,深感先进的职教理念
   (1)企业培训具有法律保障。在马格德堡学习期间通过参观、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是德国的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起着重要的作用。联邦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投入职业培训,并要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要参与“双元制”培训课程改革和研究。
    (2)学生、企业的需求互成动力。在培训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即人们对职业的需求,也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保障。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德国的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
    (3)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小班化的教学场所。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即便是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也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我们参观的三种职业学校,班级人数都是20人左右。小班化教学首先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实践训练到体验感悟,然后到交流点拨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懂得专业知识。
    总之,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目前仍非常关注德国“双元制”的职教理念,但有些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远离了生产第一线,学生对生产一线缺少直观的认识,而集中安排的实训操作起不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内的合理因素,运用到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定会让我们的职业教育天地更加美好灿烂。
记一次德国手工课
湖北省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  陈卫红
    2011年9月27日下午1点,我们走进爱尔福特手工业协会的锁具教室,学习情境是机械锁拆装,锁具教室是按典型专业教室样式布置,被划分为操作和讲解两个功能区。锁具是金属工程专业必须要进行的学习领域,主要学习门禁系统的设计安装和各种机械锁电子锁的原理、结构、修理与设计等。
    全班12名学员在讲解区坐好后,教师向大家问好,接着放了一段小偷利用各种工具和技巧开锁的视频,结束后教师对视频内容稍作讲解就向大家布置这次课的任务:完成至少3套机械锁的拆装并通过考核。大家转移到操作区,教师给每人分发一套完好的锁具和该锁具结构图,要求学员把锁具每一个零件都拆卸下来,再安装恢复成原样。教师并没有讲解拆装的方法,只是演示了一下锁的功能,要求拆装完成后功能依旧。我注意到有1名学员在拆装前仔细阅读结构图;有4名学员边拆卸边用手机对零件的装配位置进行拍照;有1名学员先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到处观察别人拆卸:有2名学员直接就将锁具分解了;有4名学员两两组合,每组先拆一套锁具。教师拿着一个文件夹,注视着学员们的操作,不时在纸上记录,没有一个学员向教师提问。我想如果是我来拆装的话,我一定先看结构图,弄清结构后再进行拆装,于是问教师: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学员先看结构图?教师回答我说:这些学员不习惯借助文件资料进行学习,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优秀的操作工。我惊讶于学员们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独特方案。
    半小时后,7名学员完成了任务,教师停止了所有学员们的操作,将大家集中到讲解区。教师在讲台上示范拆装过程,约3分钟就完成了一次拆装,学员们对教师熟练、快速、正确操作报以掌声,教师是有意向大家展示熟练劳动带来的美,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教师再给20分钟让大家继续完成任务并进行练习,我注意到所有学员都圆满完成了这套锁具的拆装。
    第二节课,教师布置新的任务,将12个学员平均分为4组,在4个工作台上分别放置一套不同的锁具,4个小组分别进行拆卸后,再轮换工作台安装被上一组拆卸的锁具。在锁具安装时,有3个小组出现了问题:原有的钥匙不能打开安装好的锁。学员们在讨论、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快发现锁内4个簧片的排列顺序与钥匙形状有关,于是尝试改变4个簧片的顺序进行安装,有1个小组解决了问题。这时教师将大家集中到讲解区,指出这次课的难点就是钥匙的形状与簧片排列顺序之间的关系。教师运用动画演示和教学模型进行讲解,学员们听得很认真。操作练习环节各小组又轮换了两次位置进行拆装。
    下午3点钟开始进行考核,教师在12个工位上间隔放置不同的锁具,要求学生拆卸后更换工位进行安装。半个小时候,完成任务的学员被允许放学,直到4点钟,有1名学员没有完成任务,教师允许其带锁具回家练习。在整理教室时,我注意到教师上课时的那个讲义夹,发现上面将锁具的拆装详细地分为18个步骤,按此步骤操作,很容易就能完成锁具的拆装,上面记录了每一位学员完成各步骤的时间和出现的问题。我问教师:为什么不将这个步骤提供给学员?教师告诉我:如果学员事先知道了这个步骤,他们就只能被训练成机械的操作者;不告诉他们,他们自己会发现拆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这种问题意识比实际的知识技能更重要。
视觉冲击  信息冲击  观念冲击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  汪志群
    非常有幸参加此次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培训,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领略了德国的职教特色,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8周的培训无论是课堂教学、听课观摩,还是去企业参观,德国的职业教育都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冲击——视觉冲击、信息冲击和观念冲击。
    在这里我们学习的主要是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每个教师不同课程的教学让我们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步骤和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分以下六部分(如右图):咨询(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是一个完整的“行动”循环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封闭循环知识体系。在每一部分中根据需要增加内部小循环,如果阐述得不具体,在小循环中再增加循环,直到问题阐述清楚才停止循环。经过以上6个主循环将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
    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我们要的是符合国情、校情、专业的有特色的行动导向法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我们教师的合作与努力。同时我觉得并不是每门课每一章节都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在操作性强的章节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论性强的章节中采用正常教学方法。这样既能控制教学进度,又能帮助独立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完成任务,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数十年总结的成果,推广使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主流。我国要全面推广这种教学方法.任重而道远。
浅谈德国农业人才教育体系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德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经营规模化以及农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使得德国农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德国农业人口虽少,但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同时还出口大量的农产品。当前,德国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如此高度发达的农业,离不开德国卓有成效的农业教育体制。德国农业对从业人员的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而且是梯队培养,这对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而且这种培养得到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大力支持。
    1.“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培养大量生产一线技术工人
    “双元制”职业培训学校招收农业类专业学生,一般要求具有8—9年基本学习经历,并且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学生在农业类专业学习中,理论学习时间占1/3,生产实践占2/3,理论实践交替进行。学习结束后参加州农业行会组织的资格考试,合格后就可以拿到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并顺利进入企业上岗。一般有驯马员、农业机械操作员、畜牧员等。
    2.师傅培训学校培养农业管理型和经营型人才
    在德国,如果想做农业企业的领导或者高级职位的人员;如果想获得政府更多的资助资金,比如想扩大农业厂房、仓库、牲畜存栏,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许可。想取得许可,就必须接受这方面的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师傅培训学校的农业类专业专门培养此类人才,有的学校同时具有一年制和两年制专业,一年制专业培养农业企业管理者,招收的都是已经从“双元制”学校的农业专业毕业,掌握了一定的实用技术,在这里继续学习农业经济、财务管理等更深层的知识。一年制学习结束后如果继续深造,可参加两年制学习,成为农业企业家。企业会接受学徒,并有责任对学徒开展系统教育,达不到教育要求会有农业管理部门追究相应的责任或者取消培养资格。所以成为农业企业家,必须要学习农业教育课程,学习人才培养、教育和成长规律。,
    3.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精技术人才
    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实用性,因此,学生在这里学习的也是同样领域的高精尖技术性问题,比如农机设备的卫生导航、植物的遗传规律、自然环境保护等。在这里的学生和教师,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也享受到企业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的赞助和支持。学生毕业后获得 Diplom (FH)学位一部分进入农业类企业工作,大部分继续深造或者进入研究型、技术推广型机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