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构建“非遗+文创+职教”融合生态 拓展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非遗文创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积极探索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深化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组织选送的《非遗缠花——新中式婚嫁十八件》成功入选新华网“2024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案例”,充分展现了学校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
学校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和职业教育优势,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整合校内优质资源,成立数字文韵传承科研创新团队,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非遗文创作品,形成了“非遗技艺研习、文创产品设计、市场应用实践、社会服务拓展”的一体化育人链条,构建起集教学、实践、展示、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非遗文创产业基地。
一、深耕非遗元素,塑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学校以滨州地区本土非遗项目为核心灵感来源,深度结合校园文化特色,系统开发了一系列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校园文创产品。以滨州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为例,创作团队将剪纸艺术中的吉祥图案、民俗故事与校园标志性建筑、校园精神理念有机融合,精心设计出“滨职印象 剪纸风情” 系列文创产品。该系列作品不仅生动展现了校园的独特风貌,更有效传播了地方非遗文化,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名片,显著提升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通过整合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力量,组建跨学科非遗文创教学团队,学校已形成从课程教学到专业工作室实践、再到社会服务项目承接的完整育人体系,实现了非遗传承、文创设计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多元的就业渠道。
《非遗缠花——新中式婚嫁十八件》由该校宋芳芳老师带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将缠花、绒花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搭建起集实践与创新于一体的成长平台,既推动了传统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也为职业教育赋能文化传承探索了全新路径。
二、融入教学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将非遗文化系统融入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常态化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教学活动,广泛开展“非遗+文创进课堂”实践活动。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操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流程与制作技艺。教学团队从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入手,系统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技艺、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等基础知识;在设计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图案进行创新改造,巧妙融入时尚元素,使作品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通过系统的教学与实践,学校成功凝练出缠花、绒花、植物染色、皮艺、剪纸、拓印等特色非遗项目,师生设计作品在 “山东手造” 产品设计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开发的 “滨州手造” 系列文创产品多次参加各类非遗作品交流活动,相关成果被海报新闻、滨州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自信。
三、链接社会服务,推动非遗文化广泛传播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学校数字文韵传承科研创新团队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小学课堂等公益活动;同时精心打造非遗传习基地,定期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滨职校园,亲身体验各类非遗项目,通过亲手实践感受传统手作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持续链接社会服务,学校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也为区域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通过“非遗+文创+职业教育”及“非遗+社会服务+文创进课堂”的创新模式,不仅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还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成功实践为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非遗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不断拓展课堂内外育人新路径,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